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5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政与金融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自然、劳动与资本关系演绎——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实践智慧
王维平, 高玉倩
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含着自然、劳动与资本关系演绎的整体图示:正向图示——从分离走向结合;负向图示——从统一走向对立;未来图示——从奴役走向超越。沿循马克思对于自然、劳动与资本关系演绎的分析思路,回归至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核心意旨的当代承转和对世界生态现代化理论样态的最新探索,是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命题,充分肯定自然地位是其基准所在,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生态劳动是其现实所在,发挥制度优势驾驭资本发展是其特殊所在。
2025 Vol. 355 (3): 5-14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1436 KB)  ( 114 )
15 国际价值瞬时变化的数理逻辑
宋树理, 刘晓音
国际价值的变化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世界经济中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关系变化的理论基础,还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经济现象。从世界市场视角构建影响国际价值变化的分析框架,分析世界劳动和世界劳动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研究得出,单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其所凝结的世界劳动量瞬时呈一定正比变化,但与任意国家实际投入的劳动量并不一定保持一致变化;单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其世界劳动生产率瞬时呈一定反比变化,但与任意国家特定行业的劳动生产力也并不一定保持同步变化。单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不会随其国际价格的波动而随意变动,且其变化幅度通常较小,这种变化仅影响世界劳动量的分配份额,而不决定国际价值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价值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客观的社会比例调节作用,决定着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总体态势。
2025 Vol. 355 (3): 15-26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1534 KB)  ( 8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7 “完整内需体系”的形成、内涵与培育路径
白永秀, 王鑫, 黄宣童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际,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内需配合出口导向战略、完善内需体系以及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三个历史阶段。完整内需体系意指,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基础,由有效投资机制和财富扩散机制两部分构成,具备完整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共享性四大特征。可持续的内需增长、高质量的内需增长和动态平衡的内需增长构成完整内需体系的评价体系。从完整内需体系的培育路径来看,包括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引导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构建政产学研协作创新网络,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瞄准共同富裕目标,促进创新红利全民共享。
2025 Vol. 355 (3): 27-40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2009 KB)  ( 149 )
41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双重驱动、双面效应与双维制度
胡磊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系统性变革,内蕴“科技创新—要素质变—产业升级”的科技内驱逻辑和“制度改革—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外驱逻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持续不断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既具有创造新生产方式、新产业、新就业岗位等创造性效应,又潜伏着投资泡沫效应、收入极化效应、就业挤出效应等破坏性效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制度的双维创新,既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最大化激发创造性效应所必需的创新环境,又要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风险防控制度,形成尽可能减少破坏性效应的体制机制,进而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外动力和制度保障。
2025 Vol. 355 (3): 41-50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1428 KB)  ( 104 )
51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汤吉军, 王晓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其本质属性与功能使命决定其必然要充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因此,要深刻理解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将打造高水平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治理体系、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5 Vol. 355 (3): 51-60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97 )
       理论探索与争鸣
61 数字商品价值的时间审思
胡莹, 王瑜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揭示了时间与价值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得商品价值能够通过时间来呈现。数字商品生产过程是数字劳动过程和数字商品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数字雇佣劳动创造了数字商品价值,数字非雇佣劳动参与了数字商品的价值创造。在劳动时间方面,数字商品价值内含的劳动时间主要由延长的剩余劳动时间和无酬劳动时间所构成;而在转移时间方面,数字商品的价值转移时间包括数字化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时间和数字商品的迭代更新时间两方面;至于流通时间,则是数字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呈现出的时空同步化、商品属性“产消即时化”和流通方式平台化。在数字交易空间的加持下,数字商品的流通时间大为缩短,数字商品价值加速实现。中国应积极发展数字技术,以提升数字生产力的效率。同时,也要注重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权益,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实现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发展。
2025 Vol. 355 (3): 61-71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1441 KB)  ( 119 )
72 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试析“玩劳动”等劳动新概念的局限性
张小瑛, 冯昕睿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部分学者将数字用户的消费活动视为产出数据内容的生产劳动,提出了“产消劳动”“玩劳动”等劳动新概念,并以“产消合一”和“无酬非雇佣”两大特征突出其与传统生产劳动的区别。通过深入研读《资本论》及其手稿可知,以上概念将生产同消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简化为“产消合一”,锚定剩余劳动剥削的结果而无视商品经济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性地位,片面强调剥削的极端化。无论是根据一般意义的生产劳动规定,或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规定,“玩劳动”的生产性都不成立。结合数字用户消费活动的具体内容,只有正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社会形式规定性,明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联系,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异化内容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颠倒特征,方能认清被“玩劳动”等劳动新概念遮掩了的由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所引发的新的消费异化。
2025 Vol. 355 (3): 72-82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1449 KB)  ( 76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3 加快构建高端中间品创新网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贾利军, 乔岩
数字化时代加快高端中间品创新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紧迫性和实践必要性。从工业革命演进规律观察,中间品创新具有生产形式零部件化、技术方向不确定性、创新专业难度跃升以及生产组织形态网络化等特征。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使得这些特征持续强化,催生出以公共部门引导创新方向的使命导向型创新网络,这种新型创新范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载体。构建这种使命导向型创新网络的核心在于,加强党对科技创新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国有企业打造为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并依托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加快构建关键高端中间品创新网络,以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高端中间品生产的优势地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坚实的技术底座和产业支撑。
2025 Vol. 355 (3): 83-92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1440 KB)  ( 90 )
93 人工智能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审思
徐春华, 乔长昭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产阶级陷入绝对贫困的制度根源,而商品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价值低估是相对贫困的经济根源,机器体系的发展则增强了异化为机器附庸的劳动工人走出贫困泥淖的阻力。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资本对劳工的监控强度来压低劳动力价值,通过加剧劳动异化程度扩大等量劳动平等交换权利背后的收入不平等,通过提升劳动强度和浓缩流通时间攫取更多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人类社会突破资本主义的制度藩篱蓄积能量。中国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掘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利用制度优势减缓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相对贫困诱发效应,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劳动力价值的监测和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并借助其劳动力节约作用,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025 Vol. 355 (3): 93-103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1502 KB)  ( 138 )
       财政与金融
104 增强金融普惠性与提升金融系统韧性:协同与对立
王定祥, 杜雨潼, 邓琳钰
增强金融普惠性与提升金融系统韧性之间存在“协同”与“对立”两种逻辑关系,“协同”来自普惠金融需求主体、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和普惠金融业务对金融系统韧性带来的正向影响,“对立”则来自金融机构体系快速扩张、金融资源配置过度普惠和数字技术应用风险增加对金融系统韧性带来的负向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金融普惠性存在最优水平,在未达到最优水平之前或超过最优水平之后,增强金融普惠性的同时会提升或削弱金融系统韧性。调和金融普惠性与金融系统韧性的对立矛盾,需要明确对立主体,理清调和传导路径,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为了促进增强金融普惠性与金融系统韧性的协同发展,可通过加快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进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以及推进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等路径来实现。
2025 Vol. 355 (3): 104-115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1667 KB)  ( 116 )
116 数字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
龚志民, 雷沁, 伍中信
数字金融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亦是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选取我国2012~2022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分析数字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可有效赋能农民共同富裕,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促进收入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来实现,且该结论通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数字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间发挥中介效应。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与农民共同富裕间存在数字金融双重门槛效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单一门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与粮食主产区较为显著。
2025 Vol. 355 (3): 116-128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1533 KB)  ( 145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