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完整内需体系”的形成、内涵与培育路径 |
白永秀1, 王鑫1, 黄宣童2 |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19; 2.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经管学院,深圳 518172 |
|
|
摘要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际,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内需配合出口导向战略、完善内需体系以及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三个历史阶段。完整内需体系意指,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基础,由有效投资机制和财富扩散机制两部分构成,具备完整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共享性四大特征。可持续的内需增长、高质量的内需增长和动态平衡的内需增长构成完整内需体系的评价体系。从完整内需体系的培育路径来看,包括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引导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构建政产学研协作创新网络,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瞄准共同富裕目标,促进创新红利全民共享。
|
|
关键词 :
完整内需体系,
创新,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
收稿日期: 2024-12-22
|
|
作者简介: 白永秀,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房誉,唐琦,方敏.新发展格局与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辩证联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5):139-164. [2]赵扶扬,陈斌开.土地的区域间配置与新发展格局——基于量化空间均衡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1(8):94-11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N].人民日报,2022-12-15(001).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4-12-13(001). [6]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7]保建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8):106-112. [8]董丽娟.财政政策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J].财政科学,2021(4):93-98. [9]郭艳娇.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夯实完整内需体系[J].地方财政研究,2024(2):1. [10]王晓东,谢莉娟.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J].教学与研究,2023(5):24-37. [11]辛灵,高鹏飞.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23(7):33-39. [12]余淼杰,王廷惠,任保平,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J].经济学动态,2022(12):3-22. [13]黄群慧,陈创练.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J].改革,2021(3):1-13. [14]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3):14-27. [15]魏婕,任保平.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双循环互动模式的构建策略[J].改革,2021(6):72-82. [16]高培勇,隆国强,刘尚希,等.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笔谈[J].经济研究,2024(1):4-35. [17]夏诗园,郑联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阐释、“堵点”及实践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21(6):229-236. [18]黄群慧,魏后凯,刘元春,等.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J].财贸经济,2023(2):5-23. [19]蒋博,李明.习近平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四维价值向度[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1):3-11. [20]陈文玲.推动经济快速复苏的关键是提振消费[J].宏观经济管理,2023(3):16-26. [21]黄新华,蒋洋.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1):62-69+158. [22]吕健.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社会再生产不平衡的实证研究——兼论国内大循环的构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2):36-46. [23]董志勇.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8-136. [24]许安拓,李雅洁.需求侧管理下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的困境与新思路[J].地方财政研究,2022(6):27-35. [25]彭红枫,梁子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5):5-20. [26]冯帆,韦志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土市场作用的逻辑[J].学海,2024(3):132-142. [27]任保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5):41-45. [28]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4):4-23. [29]权衡.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4(1):27-32. [30]南永清,臧旭恒,后天路.新发展格局下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研究——基于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及投资者教育调查[J].当代经济研究,2023(2):112-128. [31]洪银兴.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新发展格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1):7-11+203. [32]周剑明,王鹏.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压力与对策[J].经济纵横,2021(6):94-99. [33]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16. [34]李军鹏.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4):71-80. [35]刘方.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财税制度与政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1(8):82-89. [36]刘秉镰,张伟静.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历史演进、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3):3-15. [37]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J].金融论坛,2020(9):3-9.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0. [39]岳经纶,程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基于社会权利视角的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1):93-102.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0. [4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8-12-11(001). [4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9-12-08(001). [43]刘凯,贾相钟.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大机理及政策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3(6):125-146+7.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77.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 [46]朱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4(8):52-59. [47]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4-10. [48]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001). [49]刘志彪,郭梦华.基于扩大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7-48. [50]江剑平,周文超,刘长庚.科技创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1):19-45. [51]杨思莹.政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案[J].经济学家,2020(9):85-94. [52]谢富胜,黄蕾.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2005(8):36-42. [53]陈秀山.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9):67-70. [54]周维宏.日本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压缩特征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68-176. [55]阿尔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潘照东,曹征海,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69. [56]乔榛,刘妍.人工智能发展的就业效应:排挤还是补偿[J].当代经济研究,2024(11):70-78. [57]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李稻葵,伏霖,等.激发地方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下半年展望[J].改革,2024(7):1-20. [58]蔡昉.银发经济与银发经济学[J].新金融,2024(4):4-7. [59]周文,李吉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J].改革,2024(9):34-46. [60]玛丽安娜·马祖卡托.创新型政府:构建公共与私人部门共生共赢关系[M].李磊,束东新,程单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5. [6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N].人民日报,2023-03-17(001). [6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02). [6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64]杨博旭.城市化、工业化、创新极化与中国创新的未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20. [65]柳卸林,王宁,吉晓慧,等.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软科学,2022(4):76-86. [66]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63. [67]Acemoglu D, Restrepo P. The wrong kind of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labour demand[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20, 13(1): 25-35. [68]陈琳,高悦蓬,余林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自招聘平台大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4(6):74-93. |
[1] |
赵景龙.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约束条件与突破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6(4): 27-42. |
[2] |
赵惠敏, 辛世纪. 对口支援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4~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6(4): 70-85. |
[3] |
安强身, 刘佳利. 金融科技赋能城乡产业融合: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6(4): 96-113. |
[4] |
汤吉军, 王晓蕾.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5(3): 51-60. |
[5] |
贾利军, 乔岩. 加快构建高端中间品创新网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5(3): 83-92. |
[6] |
胡磊.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双重驱动、双面效应与双维制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5(3): 41-50. |
[7] |
尹庆双, 肖磊. 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4(2): 29-38. |
[8] |
赵新伟. 数字化创新提升中国出口贸易韧性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103-115. |
[9] |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内循环视阀下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90-102. |
[10] |
朱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52-59. |
[11] |
王亚飞, 石铭, 罗曼, 苏雅. 绿色金融与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14-128. |
[12] |
于金富, 蔺大勇. 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与基本规律[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60-67. |
[13] |
高敏, 洪亚军. 财政定向激励、技术融合式创新与共同富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117-128. |
[14] |
张新宁, 蔡薛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42-50. |
[15]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