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价值瞬时变化的数理逻辑 |
宋树理1, 刘晓音2 |
1.浙江外国语学院 国际商学院,杭州 310023; 2.上海海关学院 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上海 201204 |
|
|
摘要 国际价值的变化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构成了世界经济中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关系变化的理论基础,还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经济现象。从世界市场视角构建影响国际价值变化的分析框架,分析世界劳动和世界劳动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研究得出,单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其所凝结的世界劳动量瞬时呈一定正比变化,但与任意国家实际投入的劳动量并不一定保持一致变化;单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其世界劳动生产率瞬时呈一定反比变化,但与任意国家特定行业的劳动生产力也并不一定保持同步变化。单位出口商品的国际价值不会随其国际价格的波动而随意变动,且其变化幅度通常较小,这种变化仅影响世界劳动量的分配份额,而不决定国际价值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价值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客观的社会比例调节作用,决定着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总体态势。
|
|
关键词 :
价格弹性,
瞬时变化,
世界劳动,
劳动生产力,
世界市场
|
收稿日期: 2024-06-14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KS01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3BJL003);上海海关学院科研项目(2315031A2021) |
作者简介: 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刘晓音(通讯作者),上海海关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学研究。 |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1-122. [4]荣兆梓.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0. [5]冯金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价值量的决定[J].经济评论,2013(6):17-23. [6]冯金华.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和国际贸易[J].世界经济,2016(10):3-27. [7]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 [8]孟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J].经济学动态,2011(6):41-47. [9]赵楠.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深化认识与实践应用[J].社会科学辑刊,2002(4):65-69. [10]何干强.也谈国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特征[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4):115-128. [11]张二震,马野青.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J].经济纵横,2008(3):3-7. [12]陈永志,张美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影响国际价值的新因素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45-51. [13]宋树理.国际价值量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7):14-22. [14]宋树理.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J].当代经济研究,2023(9):15-24. [15]付彩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5(5):81-86. [16]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14. [17]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32-34. [18]杨玉生.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剥削——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评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4(12):17-40. [19]李真,马艳.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再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09(4):33-38. [20]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3. [21]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160-162. |
[1] |
宋树理. 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15-24. |
[2] |
刘海霞. 论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8): 68-67. |
[3] |
宋树理. 国际价值量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7): 14-22. |
[4] |
王小军. 广义价值论批判[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 0(3): 35-40. |
[5] |
张忠胜. 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本质与现象[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3): 15-18. |
[6] |
崔朝栋.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10): 12-15. |
[7] |
宋秀军, 谭学武. 价值决定和价值形成--兼与蔡继明教授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0(10): 46-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