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数字技术促进生产力“缩差”演进的视角 |
王宝珠1, 蔡薛姝1, 王朝科2 |
1.上海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
|
|
摘要 得益于工业技术变迁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技术迭代加速、产业趋同竞争等叠加作用下,后发地区极易沿袭生产力“增差”演进路径,陷入“技术依附—质态落差”的不平衡发展循环。与传统工业技术扩散范式不同,数字技术扩散可以激活特色要素禀赋、链接在地化场景、催生区域特色化产业,促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数据要素运用又可以打破空间“阻隔”,推动生产力系统从“增差分化”转向“缩差收敛”的演进过程。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从可能走向现实,须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统筹协调不同地区数字创新技术的共享式扩散,最终形成主体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增益分配合理的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
|
|
关键词 :
因地制宜,
新质生产力,
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技术
|
收稿日期: 2025-04-08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JL00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24EKS010) |
作者简介: 王宝珠,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王朝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求是,2019(24):4-9. [2] 李强.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5:32-33. [3] 齐欣,杨膨宇,齐渊.数实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要素空间流动的视角[J].统计与决策,2024(23):91-96. [4] 王必达,苏婧.要素自由流动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吗——基于“协调性集聚”的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20(4):129-143. [5] 赵曦,严红,成卓.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度与机制设计[J].天府新论,2012(2):64-70. [6] 陆铭,李鹏飞.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22(8):16-25. [7] 陈斐,陈秀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7(13):70-71+88. [8] 王朝科,吴家莉,刘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重要论断[J].上海经济研究,2023(2):5-23. [9] 蔡玉胜,董微微,潘汝南.多重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策略[J].经济纵横,2024(4):47-53. [10] 郑敏睿,郑新奇,李天乐,等.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功能互动格局与治理策略[J].地理学报,2022(6):1374-1390. [11] 孙施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治理研究[J].空间与社会评论,2023(2):18-33. [12] 洪银兴.区域共同富裕和包容性发展[J].经济学动态,2022(6):3-10. [13] 马述忠,张道涵,胡增玺.数字知识流动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兼论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双重目标[J].中国工业经济,2025(2):80-98. [14]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01). [15]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4-07-18)[2025-08-04].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htm. [16] 陈传善,周毅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命题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24(4):111-118+255. [17] 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实践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2):87-102. [18] 朱安东,黄怡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J].红旗文稿,2024(14):26-29. [19] 卢江,王晓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依据与实施路径——来自西部地区九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3-28. [20] 纪玉山,苏美文,吴勇民,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J].工业技术经济,2024(8):3-25. [21] 钟业喜,吴思雨.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机理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41-55. [22] 蒋晟,贺灿飞,李志斌.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14. [23] 纪玉俊,刘俊成,宋皓.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地区差异与时空演变:典型城市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54-66. [24] 吴俊珺,杜文豪.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工业技术经济,2025(6):47-56. [25] 杜传忠.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J].人民论坛,2023(21):26-30. [26] 李海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J/OL].经济与管理,(2025-06-23)[2025-08-01].https://link.cnki.net/urlid/13.1032.F.20250623.1234.002. [27] 韩潇,蒋永强.数字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动力要素和实践路径[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25(3):52-62. [28] 韩文龙,陈航,李方卓.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5(3):57-77. [29] 禹心郭,黄送钦,吕鹏.数字化深度与工资增长——基于企业用工转型和数字生态赋能的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2):86-99. [30] 周弘杰,管仕平.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J].商业观察,2025(18):42-48. [31] 文爽.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经济理论阐释及政策引导策略[J].今日财富,2025(14):19-21. [3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31-732. [33] 谢军.突破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中国电机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战略之一[J].消费导刊,2008(3):40-41. [34] 戚渊,朱道林,李瑶瑶,等.中国耕地价格区划的建立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21(14):250-257. [35] 史丹,王俊杰.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与应用[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2):3-16. [36] 赵敏.租金、平台企业利润与垄断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4):99-111. [37]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克峰,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99-104. [38] David Harvey.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 United States: Wiley-Blackwell, 1991:240. [39] 王宝珠,王利云.聚合与控制:实现乡村振兴的要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0(5):163-168. [40]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4. [41] 乔晓楠.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红利[J].国家治理,2024(20):71-77. [4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2. [43] 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1. [44] 郭吴新.19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J].经济评论,1996(6):16-21. [45] 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6] 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M].周大昕,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47]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M].张寅,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596. [48] 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OL].(2024-04-30)[2025-06-29].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404/t20240430_1948783.html. [49] 郑兴,颜子斌.区域产业同质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新思路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80-181. [50]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3): 483-499. [5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5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9. [53] 杨煌辉.马克思“时间消灭空间”理论的辩证法——基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视域[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4(8):3-16. [54] 谢地,王荣基,贺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J].经济学动态,2025(5):19-37. [5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J].保密科学技术,2014(2):4. [56] 习近平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4-21)[2025-07-31].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21/content_5284783.htm. [5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49-250. [58] 习近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J].求是,2025(1):4-19. [59] 李辉,万劲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25(5):43-53. [60] 吴诗洁,李桂花.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环节、瓶颈束缚与实践进路[J].创新科技,2024(11):1-11. [61] 王朝科,张舒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5(1):51-85. [6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 |
[1] |
秦书生, 温佩莹.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多维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60(8): 26-36. |
[2] |
翟绪权.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体作用[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9(7): 39-48. |
[3] |
俞建群.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新变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9(7): 49-56. |
[4] |
花冯涛, 孙述昇. 企业新质生产力能否抑制债务违约风险——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9(7): 111-128. |
[5] |
杨丹, 王乔冉, 周健, 刘自敏. 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户增收——兼论数字素养的非对称影响效应[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8(6): 102-116. |
[6] |
江剑平, 李祎. 劳动偏向型再分配如何影响新质生产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8(6): 16-28. |
[7] |
庞丹. 面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创新[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8(6): 29-39. |
[8] |
徐彩慧, 韩文龙.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8(6): 40-50. |
[9] |
张青兰, 蒋永强. “产业—技术”协同式发展: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逻辑及其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7(5): 47-55. |
[10] |
祝宏辉, 宋梦飞, 吴秋屹.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发展思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7(5): 90-98. |
[11] |
丁晓钦, 侯婉月. 生产力质态的结构性变革及其现实启示——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6(4): 5-14. |
[12] |
李哲, 王成云. 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6(4): 43-51. |
[13] |
汤吉军, 王晓蕾.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5(3): 51-60. |
[14] |
贾利军, 乔岩. 加快构建高端中间品创新网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5(3): 83-92. |
[15] |
胡磊.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双重驱动、双面效应与双维制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5(3): 41-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