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李倩1,2, 魏书胜1 |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2.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
|
|
摘要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探索中逐步总结和形成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其核心内容包括产业综合平衡、区域综合平衡、积累与消费平衡,这些平衡是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总体平衡、是积累和消费的动态平衡、是非对抗性的积极平衡。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践行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坚持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产业综合平衡思想为促进多元产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区域综合平衡思想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提供了思想指引,积累与消费平衡思想为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具体路径。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遵循了价值规律法则,以该平衡思想为指导可以使商品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新时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
|
关键词 :
毛泽东,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
新质生产力
|
收稿日期: 2024-04-03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19VSZ092) |
作者简介: 李倩,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魏书胜,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1]魏伟,黄亚玲.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平衡发展思想探析[J].兰州学刊,2006(9):95-97. [2]宋海儆.毛泽东综合平衡思想的科学体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2):82-85. [3]王东海.现代化视野下毛泽东综合平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社科纵横,2020(8):43-47. [4]魏伟.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平衡发展思想[J].理论界,2007(1):22-23. [5]张纯,焦俊鹏.论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平衡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8-10. [6]卢江,黄旭.毛泽东“积累—消费”平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启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39-47. [7]张俊国.论毛泽东关于平衡与不平衡关系问题的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3):84-89. [8]田浩.毛泽东对平衡与不平衡现象的哲学思考及其当下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10-12. [9]周绍东.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再探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8):63-73+108.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沈立,倪鹏飞.中国工业发展空间格局演变:历史、现状及趋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2):49-58+99. [14]陈映.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0. [15]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4):81-92+127. [1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72. [17]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2-01)[2023-09-01].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1content_5739555.htm. |
[1] |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内在逻辑、重要共识与未来展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5-15. |
[2] |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内循环视阀下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90-102. |
[3] |
朱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52-59. |
[4] |
岳奎, 曲秀玲.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5-21. |
[5] |
王平.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与调适[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5-15. |
[6] |
朱宝清, 高岭. 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史探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16-31. |
[7]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8] |
郝彬凯. 高质量利用外资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16-25. |
[9] |
张彭.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75-86. |
[10] |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26-35. |
[11]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20-29. |
[12] |
王文泽. 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105-115. |
[13] |
李永胜, 许夏琳. 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2(12): 35-44. |
[14] |
刘鹏飞, 候美莎.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认知结构与实践指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1(11): 50-58. |
[15] |
李建森, 冯一鸣. 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理论逻辑与核心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1(11): 5-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