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史探源 |
朱宝清1a,1b, 高岭2 |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a.马克思主义研究院;b.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杭州 311121; 2.中山大学 岭南学院,广州 510275 |
|
|
摘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其理论建构仍要回到历史中找寻理论资源。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显著特征和优势是引入了历史和空间维度,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话语诠释必须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出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南。当前的新质生产力研究需要特别注意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蕴含的空间维度,这是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延伸,即在空间中合理配置生产力,这个过程伴随着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动态调整。
|
|
关键词 :
生产力理论,
空间生产,
新质生产力,
经济思想史,
历史唯物主义
|
收稿日期: 2024-04-02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70) |
通讯作者:
高岭,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
作者简介: 朱宝清,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 |
[1]谢鹏俊,曾立,刘书雷,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24(4):26-35. [2]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46-159. [3]韩喜平,马丽娟.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4(2):20-29. [4]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27-145. [5]孟捷,韩文龙.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J].经济研究,2024(3):29-33. [6]杨虎涛.社会—政治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的耦合分析——兼论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政治范式[J].经济纵横,2020(11):1-11. [7]王朝科.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2024(3):14-30. [8]刘刚.工业发展阶段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11):111-125. [9]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 [10]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59-66. [11]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23-30. [12]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03-110. [13]王文泽.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当代经济研究,2024(2):105-115. [14]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15]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16]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1):92-101. [17]钞小静,王清.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12-20. [18]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2024(3):4-11. [19]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2):7-9. [20]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22]时保棠.简明生产力经济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7.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2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25]薛永应.生产力经济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6]王征国.新生产力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9-113. [27]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朱泱,孙鸿敞,李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8]苏联大百科编辑部.古希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8-9. [29]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1. [30]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1]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2. [32]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6. [33]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5. [35]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6]威廉·罗雪尔.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M].朱绍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2-103.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8]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1]高岭,卢荻.马克思和恩格斯低估了李斯特吗?——“李斯特经济学”的再评价[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1):207-224.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7.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11. [44]Luigi L.Pasinetti, Lectures on the Theory of Production[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4. [4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易家详,张军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6]加图.农业志[M].马香雪,王阁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11. [47]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5. [4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1. [49]向祖文.苏联经济思想史: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0]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96. [51]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中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85-186. [52]方敏,杨虎涛.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形成发展[J].经济研究,2024(3):20-28. [5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9-73. [5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5. [55]林密.马克思“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空间生产思想及其深层逻辑探微[J].哲学研究,2019(12):23-31.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55. [57]朱宝清,高岭,游畅.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前景的政治经济学透视——一个整全性理论图景和文献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22(3):57-69. [58]杨乔喻.生产力概念:从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谱系[J].哲学动态,2013(8):33-37. |
[1] |
朱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52-59. |
[2] |
岳奎, 曲秀玲.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5-21. |
[3] |
王平.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与调适[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5-15. |
[4] |
郝彬凯. 高质量利用外资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16-25. |
[5]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6] |
赵秀丽, 李建平.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制度型开放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26-37. |
[7] |
张彭.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75-86. |
[8] |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26-35. |
[9]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20-29. |
[10] |
王文泽. 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105-115. |
[11] |
王水兴, 刘勇. 智能生产力:一种新质生产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36-45. |
[12] |
乔琳. 对“诺斯悖论”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二重性理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3(5): 57-66. |
[13] |
程恩富, 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40(12): 14-23. |
[14] |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9(11): 51-58. |
[15] |
胡莹, 高路. 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及其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19(3): 18-2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