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5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政与金融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略——基于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分析框架
易淼, 赵磊, 刘晗
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亟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经典论述,通过系统解构分工演进的技术创新、空间协调、生态环境、开放扩散和激励分化等多维效应,可以构建适合分析流域经济发展的“分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该框架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流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源于流域内部分工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导致创新动能不足、区域协同欠缺、生态约束趋紧、开放水平有限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发展短板,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为此,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重构流域分工体系,以充分释放分工演进的多维正向效应,着力实现流域经济的创新驱动、空间协调、生态和谐、内外开放、利益共享,以流域分工良性演进促进新时代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359 (7): 5-15 [
摘要
] (
46
)
HTML
(1 KB)
PDF
(1395 KB) (
38
)
16
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的四重意蕴
李芳, 李瑞省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范畴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本质。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具有四重意蕴:在肯定性上,“雇佣劳动”是“设定资本的劳动”,即以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而确证自身的本质;在整体性上,“雇佣劳动”是“从属于资本”的劳动,即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与支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体呈现;在具体性上,“雇佣劳动”是“强制劳动”,即对工人施以外在强制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具体表现;在否定性上,“雇佣劳动”是“劳动的历史形式”,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产生,并不断创造否定自身的政治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在公有制基础上发挥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也要利用雇佣劳动关系的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积极创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025 Vol. 359 (7): 16-26 [
摘要
] (
47
)
HTML
(1 KB)
PDF
(1398 KB) (
4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7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朱东波, 黄煜莹
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路径,制度型开放的本质在于通过经贸领域制度创新加速资本国内国际“双向”流动。马克思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揭示了资本跨国运动的一般规律,为诠释制度型开放提供了“理论钥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资本国际流动的必然结果,其根源依据在于资本国际化发展与既有经贸制度之间矛盾,直接动力在于经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本底线在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根本保证在于坚持党对经贸工作的全面领导。针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失衡、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国内数字贸易制度建设滞后以及金融领域开放程度有待提升等现实困境,应当主动对接并引领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加快建立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市场环境,构筑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安全保障体系。
2025 Vol. 359 (7): 27-38 [
摘要
] (
45
)
HTML
(1 KB)
PDF
(1464 KB) (
41
)
39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体作用
翟绪权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时代新征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要进一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产业创新主体,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占有优势地位,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所有制优势为根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赢得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优势,以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技术优势。遵循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建设的现代新国企,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形式;而国有经济聚焦科技创新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向高度契合,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链载体奠定基础。未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作用,需持续深化“两个毫不动摇”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鲜明导向,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
2025 Vol. 359 (7): 39-48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1390 KB) (
49
)
49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新变化
俞建群
生产力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每一次生产力大发展都会重塑国际竞争格局。同时,国际竞争新变化新特点也会深刻反作用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百年大变局下,大国博弈加剧、科技主导权争夺白热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既给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也带来诸多挑战。我国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生产力要素匹配层次、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创新型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引领全球治理,进而推动国际竞争良性发展,维护好国际竞争秩序。
2025 Vol. 359 (7): 49-56 [
摘要
] (
46
)
HTML
(1 KB)
PDF
(1303 KB) (
28
)
理论探索与争鸣
57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赵秀丽, 高晓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工业机器人作为新一代智能生产的核心载体加速渗透,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平均利润率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率理论,构建解释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率变动关系的数理模型,梳理工业机器人影响平均利润率的理论逻辑,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平均利润率;机制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本有机构成产生的平均利润率提升效应,超过了通过提高实际工资产生的降低效应。为此,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把握利润率变动规律以充分发挥资本要素积极作用,建立并完善劳动者技能培训及权益保护机制,发挥工业机器人对生产关系的正向影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025 Vol. 359 (7): 57-74 [
摘要
] (
53
)
HTML
(1 KB)
PDF
(1855 KB) (
36
)
75
论数字资本主义的自由辩证法
姜英华
自由在马克思总体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透过浅层的自由表象,从深层本质上批判性地回答了资本主义为什么是不自由的。依据唯物史观,可以发现数字资本主义自由即监控、自由即剥削、自由即肯定和自由即危机的自由辩证法演绎的逻辑悖论。社会主义所追求的自由是驾驭、超越资本逻辑和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是每个人在共同体中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同时社会主义真正自由的实现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025 Vol. 359 (7): 75-83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1319 KB) (
11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4
所有制结构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洪功翔, 吴梦宇, 兰传春
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指导下,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收入省份通过优化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各类市场主体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鉴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地位,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同时,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2025 Vol. 359 (7): 84-99 [
摘要
] (
53
)
HTML
(1 KB)
PDF
(1582 KB) (
36
)
100
二轮延包下的农地“三权分置”深化改革:困境、机遇及路径
公茂刚, 王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部分省份在中央明晰二轮延包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试点工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改革仍面临产权困境、市场困境、组织困境以及协同困境等诸多障碍。具体表现为农地权属不明晰,承包权归属不明确;农地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与监管机制不完善,区域异质性问题显著;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缺陷,资源统筹能力较弱;各主体利益诉求不同,矛盾化解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及规模化经营的持续推进。同时,二轮延包政策的稳定性、市场活跃度的提升以及农业技术进步又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崭新机遇。在困境与机遇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应着力推动实现所有权多层级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积极寻求农民承包权利与财产收益权利平衡性的达成,稳定农户承包权;注重经营权灵活性的提升以及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放活土地经营权。最终实现“三权”有机融合,持续增强改革边际效能,推动二轮延包政策平稳落地。
2025 Vol. 359 (7): 100-110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1885 KB) (
11
)
财政与金融
111
企业新质生产力能否抑制债务违约风险——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花冯涛, 孙述昇
新质生产力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探讨其与债务违约风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发现,企业新质生产力显著抑制债务违约风险;机制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重塑市场预期三条路径,系统性地抑制了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强化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效应,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则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弱化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对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效果在大型企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和成长期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应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以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政府需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优化融资环境,推动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实施。此外,需多方协同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与风险防控的双重保障。
2025 Vol. 359 (7): 111-128 [
摘要
] (
92
)
HTML
(1 KB)
PDF
(1867 KB) (
7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