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3. [2]刘守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J].经济研究,2022(2):18-26. [3]杜姣.权利失衡:土地流转中“三权分置”的异化实践及其破解[J].农业经济问题,2023(7):29-38. [4]公茂刚,王学真,李彩月.“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9(1):92-101. [5]公茂刚,张梅娇.承包地“三权分置”与农业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22(4):64-79. [6]公茂刚,陈思凡.农地三权分置对中国耕地产出效率的影响及机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J].资源科学,2024(3):597-609. [7]公茂刚,王天慧.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农业内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实证检验[J].经济体制改革,2020(1):73-80. [8]周力,刘宗志.农地“三权分置”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的实证检验[J].中国土地科学,2023(9):85-94. [9]程令国,张晔,刘志彪.农地确权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吗[J].管理世界,2016(1):88-98. [10]周力,沈坤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农户增收效应——来自“三权分置”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22(5):141-157. [11]石锐,钱忠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现:环境分析、路径选择与协同行动[J].江海学刊,2024(5):120-128+255-256. [12]李怀.农地“三权分置”下乡村振兴实现的理论、困境与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2(2):60-69. [13]胡向东.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困境及解决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4(12):4-14. [14]朱冬亮.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土地流转与“三权分置”制度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20(7):123-144+207. [15]林泽昕,陈超俊.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践及其法律规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5):110-114. [16]高圣平,陈睿凝.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与“二轮延包”时的承包地调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5):14-24. [17]刘宗志,肖晗煜,周力.二轮延包下农户承包权益保障与农地经营效率提升:现实困境与创新举措——来自试点村庄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24(11):48-61. [18]杨宗耀,纪月清.地权稳定性与农户土地投资:基于确权政策预期与落地影响差异的讨论[J].中国土地科学,2022(6):66-75. [19]王亚辉,李秀彬,辛良杰,等.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3-201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地理学报,2018(3):487-502. [20]林煜.农村土地二轮到期延包试点的实践成效、主要问题与完善建议[J].经济学家,2024(10):111-118. [21]魏广成,孔祥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框架、难点阻点与制度构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4-24. [22]钟丽娜,吴惠芳,梁栋.集体统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组织化路径——黑龙江省K村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实践的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6-135. [23]陈小君.我国农地流转的法制向度与规则再造[J].社会科学,2024(9):170-184. [24]韩松.论民法典物权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基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背景[J].清华法学,2018(5):112-125. [25]Coase 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3):1-44. [26]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26. [27]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76.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21. [29]张五常.制度的选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