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有制结构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
洪功翔1, 吴梦宇1, 兰传春2 |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2.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 |
|
|
摘要 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指导下,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收入省份通过优化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各类市场主体的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鉴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地位,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同时,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
|
关键词 :
所有制结构,
共生发展,
经济韧性
|
收稿日期: 2024-09-28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D032);安徽省社会创新发展研究项目(2023WT003) |
作者简介: 洪功翔,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兰传春,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Reggiani A,De Graaff T,Nijkamp P.Resilienc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patial Economic Systems[J].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2002,2:211-229. [3]Cooke P,Parrilli M D,Curbelo J L (eds). Innovation,Global Change and Territorial Resilience[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2. [4]Boschma R.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 Regional Studies,2015,49(5):733-751. [5]Bristow G,Healy A.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8,60(2):265-284. [6]Martin R,Sunley P,Gardiner B, et al.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Regional Studies,2016,50(4):561-585. [7]丁建军、周传辉.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经济韧性效应及机制——基于中小微经营主体进入退出视角[J].调研世界,2024(5):1-11. [8]安树伟,黄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与应对:来自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证据[J].中国软科学,2024(1):76-85. [9]种照辉,覃成林,招汶珊.“新基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2023(12):25-36. [10]闫绪娴,郭伟.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区域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3(10):33-42. [11]李晓钟,吴文皓,顾国达.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基于中介效应、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21-39. [12]张振,赵儒煜.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1(3):89-97. [13]尹勇,苏欣怡,谢晓琪.产业结构升级对市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J].经济地理,2023(8):86-92. [14]张跃胜,张寅雪,邓帅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来自全国278个地级市的经验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22(12):150-168. [15]魏丽莉,张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有制变革推进经济韧性提升[J].上海经济研究,2021(5):5-18. [16]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 [17]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0. [18]洪银兴,杨德才,等.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上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386. [1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1997(18):2-23. [20]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1999(20):4-14. [21]刘伟,蔡志洲.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在于增长的稳定性[J].管理世界,2021(5):11-23. [22]洪功翔,顾青青,董梅生.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5):68-100. [23]傅白水.鲶鱼效应:浙江国有企业崛起的秘密[J].中国改革,2007(4):52-54. [24]洪阳,兰传春,洪功翔.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发展的市场规模效应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2):101-112. [25]张宇,张晨.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的效率[N].北京日报,2012-10-22. [26]詹新宇,方福前.国有经济改革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平稳化[J].管理世界,2012(3):11-22. [27]王文成,才琳.经济周期波动下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1):166-169. [28]王素素,卢现祥.制度适应性效率如何影响中国经济韧性?[J].经济体制改革,2023(6):24-32. [29]杜两省,胡海洋.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8):1-8. [30]高粼彤,孟霏,田启波.中国经济韧性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数字金融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2(8):57-74. [31]黄若鹏,刘海滨,孙宇,等.宏观视角下黄河流域中下游经济韧性的地区差异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2):155-166. [32]李晓梅,赵晓洁,李焕焕.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4(8):82-93. [33]成肖,李敬.劳动争议、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与中国经验[J].西部论坛,2021(1):48-58. [34]王寅,杨宛谕,蔡双立.绿色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基于“技术-要素-产业”理论框架的组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24(12):85-103. [35]张振,付琼.金融集聚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吗?——基于产业结构的门限效应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9):106-120. [36]侯冠宇,张春华,杨济菡.工业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J].经济与管理,2024(6):47-54. [37]魏益华,周雯.国有企业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23(5):46-56. [38]席建成,孙早,韩雍.所有制结构、市场化水平与产业政策分散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9-89. [39]樊纲,王小鲁,张立文,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89. [40]刘能毓,于晓飞,刘玥.市场化进程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4(2):179-183. [41]刘晓星,张旭,李守伟.中国宏观经济韧性测度——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1(1):12-32+204. |
[1] |
孙久文, 闫昊生. 外部宏观冲击与新东北经济失速[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8(8): 82-95. |
[2] |
盖凯程, 周永昇, 刘璐. “国进民进”:中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历时性特征——兼驳“国进民退”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90(10): 15-27. |
[3] |
李济广. 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兼与裴长洪研究员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7): 66-77. |
[4] |
吴宣恭. 再谈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兼答何炼成教授[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8): 61-67. |
[5] |
胡建兰. 马克思恩格斯论所有制与阶级阶层的关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2): 6-11. |
[6] |
丁冰. 当前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主要原因何在———与吴敬琏先生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12): 25-29. |
[7] |
郭飞. 坚持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正确方向———与谢韬、辛子陵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10): 41-44. |
[8] |
崔向阳. 论分配方式的理论基础---兼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J]. 当代经济研究, 2006, 0(2): 42-4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