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5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政与金融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积累机制和积累趋势的新变化
曲佳宝, 刘凤义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认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积累的理论基础。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技术在扩张性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双重逻辑下应用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创造出以数字化商品为代表的新商品形式和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的新商业模式。数字劳动成为参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平台组织成为推动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形成以生产数字化和流通平台化为特征的资本积累新机制。与之相适应,资本积累也呈现出劳动过程非物质化、资本形态多样化和剥削形式隐蔽化的新趋势。数字资本依然具有资本逐利的本质属性,非雇佣劳动剥削也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须在资本积累机制和趋势的新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发挥我国制度性优势,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2025 Vol. 357 (5): 5-13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14
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分析
刘金山, 杜林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社会再生产与资本循环理论,以生产与消费互动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为基础分析框架,构建“要素市场→企业生产→产品市场→居民消费→要素市场”持续流动的经济循环模型,可理出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等2类自循环路径以及“进口导向型”“出口导向型”“进口和出口结合型”等3类国际循环路径。就现实而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阶段的主导循环路径各有不同,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发展呈动态变化趋势。当前需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由此需加速国内市场成为核心原材料的全球生产中心、关键产品的全球消费中心,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进而带动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357 (5): 14-26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27
资本周转如何影响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基于马克思《1867-1868年经济学手稿》的分析
宫同瑶, 宋宪伟, 臧传琴
在《1867-186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成本价格利润率的概念以研究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同时,采用数字示例考察成本价格利润率和预付资本利润率的数量关系。此外,马克思在一般利润率既定的条件下,考察资本周转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中的作用,将有机构成和周转两个因素同时纳入生产价格公式,给出了商品生产价格总公式。基于马克思的分析,本文将总公式中的调整项分解为周转因素的单独影响、构成因素的单独影响以及二者的交叉影响,并通过构建数值模型考察各生产部门存在周转差异时社会总资本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以及某一部门的单个资本在周转和构成偏离社会资本的情形下,其年产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以澄清若干认识误区,拓宽相关问题的研究视野。
2025 Vol. 357 (5): 27-37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8
资本之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行为规律和规范发展
郝婧智, 韩喜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引入资本、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资本作为伴随市场经济形态而必然出现的关系样态,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追求价值增殖而无限扩张的本性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重危机。基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可从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外、发展和安全等多重关系的视角,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资本运行设置“红绿灯”。在尊重资本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引导资本有序、合法、畅通运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此,充分挖掘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的人民性立场,引导资本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效回应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要求。
2025 Vol. 357 (5): 38-46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47
“产业—技术”协同式发展: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逻辑及其路径
张青兰, 蒋永强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对其具有明显的赋能效应。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低空飞行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要素则为其提供了方向指引、内在驱动和核心支撑,能在新型劳动者的主体建构、新型劳动资料的创新升级、新型劳动对象的丰富拓展中实现“产业—技术”一体化、协同式发展。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和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境遇看,我国仍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落后、资本支持不足的困境。新征程上,必须要针对现有问题,切实在加强人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耐心资本等方面取得进展,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低空经济的主体基础、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2025 Vol. 357 (5): 47-55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理论探索与争鸣
56
基于投入全劳动的中日经济增长率测算及比较
戴艳娟, 邢嘉浩
以不变价GDP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被广泛采用。但是,该方法建立在产品间相对价格体系上,而产品间相对价格体系会受到市场垄断程度等非生产因素的影响,这可能影响衡量结果的准确性。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以全劳动量为转化因子,将价格转化为与全劳动量成比例的价值价格,在相对价值价格体系下对产品进行加总得到VGDP,并测算其增长率。结果显示,未考虑劳动复杂度的VGDP增长率普遍偏低,而考虑劳动复杂度后VGD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更为接近。这是由于考虑劳动复杂度后,相对价值价格体系与相对市场价格体系的偏离程度显著减小。此外,在相对价值价格体系下,虚拟经济部门的产出占总产值的比重显著降低,基于该体系进行经济增长率测算可以防止虚拟经济扩张对国家财富增量的夸大。
2025 Vol. 357 (5): 56-68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69
斯大林是否违背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石柱邦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斯大林在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违背了列宁的思想。这种观点企图通过否定斯大林来进一步否定列宁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实际上,在对新经济政策的两个时期、两方面内容和两个步骤的认识上,斯大林与列宁是一致的:其一,首先指出新经济政策的问题并提出停止退却转入进攻的并非斯大林,而是列宁;其二,首先提出国家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概念的也并非斯大林,而是列宁。此外,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也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说的计划经济,而是特种商品生产。因此,认为斯大林在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违背列宁思想的观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2025 Vol. 357 (5): 69-80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0 KB) (
3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1
信息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突破路径与政策供给
丁志帆
信息消费不仅是全面扩大内需的关键动能,而且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当前时期,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大都将信息消费等同于最终消费,就消费论消费,而信息消费实务则是延续了传统的信息化投资思维,主张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信息通讯技术投资。事实上,信息消费是一个多主体概念,而且多元主体信息消费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关联。针对信息消费发展的层次协同不够、供需对接不畅、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据层次结构模型、动态能力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网络经济学,构建主体协同、能力提升、双元融合和开放共享四维路径。为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发展环境,我国应当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及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2025 Vol. 357 (5): 81-89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90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发展思路
祝宏辉, 宋梦飞, 吴秋屹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能。要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深刻把握其内涵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从内涵特征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动力内核,以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为发展方向,是更先进的农业生产力;从发展困境看,我国当前新型农业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融合不足、新型农业技术采纳成本过高;从发展思路看,要建立健全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土地流转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技术的补贴与风险保障尝试,从而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 Vol. 357 (5): 90-98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财政与金融
99
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策略的门限效应研究:投资组合多元化程度与收益率视角
张炳辉, 杨程博, 何树巍
探讨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多元化及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偿付能力对投资多元化具有门限效应,当偿付能力低于门限值时影响不显著;当偿付能力高于门限值时,则会抑制投资多元化程度。同时,在偿付能力超过门限值时相对未达门限值时而言,投资组合多元化对收益率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存在一个最佳偿付能力区间,能够平衡多元化与收益提升。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避免过度限制保险公司的高收益资产配置;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在满足偿付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优化投资组合,提高投资多元化程度以分散风险并提升收益。此外,保险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积极利用科技创新优化资产配置,而监管部门则需支持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2025 Vol. 357 (5): 99-115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0 KB) (
2
)
116
财政依赖与乡村振兴——来自中国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邓金钱, 刘明霞
财政资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粮草军需”,在中国式财政分权治理框架下县域普遍存在对上级的财政依赖,这深刻影响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在理清财政依赖的历史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逻辑必然的基础上,分析了财政依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并基于2011~2022年全国2025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县域财政依赖导致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涉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阻滞效应”,但这种影响效应因县域所属地理区域不同、是否属于原国家级贫困县而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县域财政依赖主要通过资源错配、农业生产机械化以及农业经营规模化三种渠道对乡村振兴形成“阻滞”,但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显著弱化财政依赖对乡村振兴的“阻滞效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破解之道。
2025 Vol. 357 (5): 116-128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0 KB) (
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