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突破路径与政策供给 |
丁志帆 |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117 |
|
|
摘要 信息消费不仅是全面扩大内需的关键动能,而且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当前时期,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大都将信息消费等同于最终消费,就消费论消费,而信息消费实务则是延续了传统的信息化投资思维,主张启动新一轮大规模的信息通讯技术投资。事实上,信息消费是一个多主体概念,而且多元主体信息消费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关联。针对信息消费发展的层次协同不够、供需对接不畅、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依据层次结构模型、动态能力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网络经济学,构建主体协同、能力提升、双元融合和开放共享四维路径。为营造良好的信息消费发展环境,我国应当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以及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
|
关键词 :
信息消费,
高质量发展,
路径模式,
政策供给
|
收稿日期: 2025-02-12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BTJ008);福建师范大学学科重点建设项目(Y0722205A06) |
作者简介: 丁志帆,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
[1] 赵付春.我国信息消费构成、影响和发展重点研究[J].社会科学,2014(1):64-73. [2]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1):1-19. [3] 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22-11-04(006). [4] 丁志帆.信息消费驱动下的传统产业变革:基本内涵与内在机制[J].经济学家,2020(3):87-94. [5] 黄群慧,魏后凯,刘元春,等.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J].财贸经济,2023(2):5-23. [6] 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8):75-80. [7] 韩宝国,李世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128-141. [8] 吕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向与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8):13-19. [9] 刘淑春.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靶向路径与政策供给[J].经济学家,2019(6):52-61. [10] 邓少军.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动态能力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2014(1):32-41. [11] 邓少军,芮明杰,赵付春.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4-163. [12] 焦豪,杨季枫,应瑛.动态能力研究述评及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管理世界,2021(5):191-210+14+22-24. [13]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509-533. [14] Wang C L, 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9):31-51. [15] 安家骥,狄鹤,刘国亮.组织变革视角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模式及路径[J].经济纵横,2022(2):54-59. [16] 张昕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模式演化研究[J].经济学家,2019(7):32-39. [17] 蔡萌,岳希明.从马克思到皮凯蒂:收入分配的跨世纪之辩[J].经济学动态,2016(11):11-21. [18] 汪昊,娄峰.中国财政再分配效应测算[J].经济研究,2017(1):103-118. [19] 黄群慧,陈创练.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J].改革,2021(3):1-13. [20] 黄群慧.以更高层次改革推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N].经济日报,2020-10-27(001). |
[1] |
张青兰, 蒋永强. “产业—技术”协同式发展: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逻辑及其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7(5): 47-55. |
[2] |
祝宏辉, 宋梦飞, 吴秋屹.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发展思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7(5): 90-98. |
[3] |
赵景龙.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约束条件与突破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6(4): 27-42. |
[4] |
张广辉, 杨震.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安全[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4(2): 68-78. |
[5] |
赵峰, 由政, 季雷. 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新进展及其现实检视——基于2000~2019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利润率的考察[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3(1): 13-26. |
[6] |
秦书生, 高琦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动因、核心内容与重要意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16-25. |
[7] |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内循环视阀下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90-102. |
[8] |
燕连福, 赵卉心. 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于27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86-96. |
[9] |
岳奎, 曲秀玲.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5-21. |
[10] |
张新宁, 蔡薛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42-50. |
[11]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12] |
钱水土, 方立凯.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115-128. |
[13] |
罗浩轩. 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福特主义及其在全球扩散的考察[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75-87. |
[14] |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动态演进与地区差异[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116-128. |
[15] |
刘春莲, 陈扬扬, 李茂林.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80-9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