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斯大林是否违背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
石柱邦 |
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呼和浩特 010021 |
|
|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斯大林在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违背了列宁的思想。这种观点企图通过否定斯大林来进一步否定列宁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实际上,在对新经济政策的两个时期、两方面内容和两个步骤的认识上,斯大林与列宁是一致的:其一,首先指出新经济政策的问题并提出停止退却转入进攻的并非斯大林,而是列宁;其二,首先提出国家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概念的也并非斯大林,而是列宁。此外,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也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说的计划经济,而是特种商品生产。因此,认为斯大林在新经济政策、国家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违背列宁思想的观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
|
关键词 :
列宁,
斯大林,
新经济政策,
国家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
收稿日期: 2024-04-16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1BKS041);内蒙古大学青年学术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
作者简介: 石柱邦,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
[1] 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6. [8]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6. [9]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2. [10] 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1] 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10. [12] 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3]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8. [14]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6. [15]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16]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2. [17]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25. [18] 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3-434.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21] 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22] 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05-306. [2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9. |
[1] |
吕佳翼. 《资本论》的辉煌续集及其当代意义——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研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60-68. |
[2] |
张新宁, 蔡薛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42-50. |
[3] |
刘欢. 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要义及新时代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32-41. |
[4] |
冯明宇. 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思想史演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62-70. |
[5] |
吕佳翼. 列宁对经济浪漫主义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40(12): 24-30. |
[6] |
刘铮.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0(8): 14-20. |
[7] |
杨承训. 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重大改革的历史启迪——领略列宁在经济政策实践中的理论创新[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0(8): 5-13. |
[8] |
张新宁. 试论列宁科技进步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3(11): 73-80. |
[9] |
杨承训,张新宁.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10): 43-52. |
[10] |
杨永华. 马克思、列宁的分工理论与斯密定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2): 8-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