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4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财政与金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5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内在逻辑、重要共识与未来展望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过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回应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诉求中不断推进,围绕着“六个核心”——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绿色化,形成了“五个重要共识”——坚持以“大国小农”为基本农情,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为文化根脉,坚持以推进工农互动和城乡互动为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展望未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直面新的时代命题,要在继续推进“六个核心”和坚持“五个重要共识”的基础上,巩固成果、紧握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2024 Vol. 349 (9): 5-15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1496 KB)  ( 378 )
16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动因、核心内容与重要意义
秦书生, 高琦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出是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基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构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构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 Vol. 349 (9): 16-25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419 KB)  ( 190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6 全球金融不平衡循环与双循环中的中国金融安全
杨慧玲, 段晓莹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揭示,资本逻辑支配的信用发行机制内生货币交换价值不稳定风险。美国引领的资本主义生产扩张成就美元主导地位。新一轮全球化中,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相对下降,却加强了美元支配力,全球金融循环趋于失衡:一方面,动摇货币交换价值稳定基础而增加通胀风险,损害商品流通;另一方面,美元作为主权货币与作为世界货币的矛盾凸显,形成“核心-从属”的全球金融化格局,不仅诱发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乃至金融危机,且使国际金融循环成为资本主义核心对外围、半外围的掠夺机制,加剧世界失衡发展。双循环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国内、国际互动,隐匿着金融风险国际传导路径,金融开放须坚持稳慎原则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2024 Vol. 349 (9): 26-35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1432 KB)  ( 325 )
36 在准确把握“生产劳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潘敬萍, 周绍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在于产业生产活动是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根本目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的微观细胞是企业,企业的行为内容是劳动,只有回归“劳动”这一底层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学内涵。从一般和特殊两个维度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特殊意义上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差异性,并将产业分为三种类型:从事一般意义生产劳动和特殊意义生产劳动的产业、从事一般意义非生产劳动和特殊意义生产劳动的产业以及从事一般意义生产劳动和特殊意义非生产劳动的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模式现代化的分类型实施路径。
2024 Vol. 349 (9): 36-47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554 KB)  ( 28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8 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布局调整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理论内涵与中国实践
黎峰
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党中央要求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主要特征包括:高级要素内生驱动、效率与安全协调统一、制度规则示范引领。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布局,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布局调整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贸易投资市场更加多元化、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开展海外运营、“中国模式”示范效应显著。与此同时,中国仍面临新兴市场替代能力相对有限、海外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有待增强、地缘政治及大国关系复杂多变等问题。以区域经济合作布局调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应主动推进高标准的区域经贸谈判,稳定和巩固传统市场份额;努力扩大“一带一路”共建“朋友圈”,提升新兴市场能级和活力;加快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构建自主可控的海外供应链体系。
2024 Vol. 349 (9): 48-59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638 KB)  ( 481 )
60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才红利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宋文静, 任洲鸿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才支撑。马克思对“智育”与社会财富再生产的考察,为理解人才资源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智育”与劳动者的结合能够推动生产资料改进和物质财富增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富裕。数字经济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更加依赖以人力资源与知识要素有机结合为特征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对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机制的优化作用正是人才红利的本质体现。大数据技术体系与弹性网络组织重塑了知识要素的创造和整合模式,优化了人才资源的培育方式与价值创造能力。数字人才与数字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引领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物质财富积累。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保障了数字人才的主体性地位,逐步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为人才红利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2024 Vol. 349 (9): 60-69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435 KB)  ( 296 )
       理论探索与争鸣
70 重大疫情事件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基于对疫后全球劳动力市场趋势性特征的考察
贺立龙, 谭皓文
以新冠疫情为典型的重大疫情事件的发生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疫情结束,劳动力市场运行趋于平稳,就业秩序得到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影响完全消失。研究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发现,疫情冲击及新冠后遗症在劳动力供需两侧造成“疤痕效应”,疫后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有所下降,就业市场出现“女性衰退”和部分劳动力永久退出现象;疫情加速社会生产以及经济运行的自动化、数智化转型,对传统工作岗位和就业形态形成“替代效应”,低技能劳动力遭遇就业挤压,远程办公得到推广,零工经济成为常态;疫情妨害儿童及青少年的营养获取、身心健康和在校学习,对未来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侵蚀效应”。应对上述影响,要从战略、制度和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并综合施策,推动疫后劳动力市场快速恢复、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提升就业市场包容性,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4 Vol. 349 (9): 70-80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1530 KB)  ( 354 )
8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兼谈古典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失误
吴大娟
精神生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非人性、非历史性和非批判性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做了鞭辟入里的哲学经济学剖析。精神生产就其本然状态,体现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感性实践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被资本增殖逻辑裹挟,异化为商业交易和为资产阶级统治鸣锣开道的意识形态工具,丧失了最初的崇高气节和艺术气息,这种“生产主义”导向的精神生产将被“自由精神生产”代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剥削本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实质上是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关系的批判。在“非物质生产”风靡全球的数字信息时代,精神生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生产的精神性扩展和精神的生产性弥漫交相强化、彼此渗透,资本扎根精神生产领域隐性盘剥“活劳动”,致使劳资关系进一步恶化紧张。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批判,对于澄明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变化与实质,把握精神生产的“精神政治学”趋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024 Vol. 349 (9): 81-89 [摘要] ( 196 ) HTML (1 KB)  PDF (1418 KB)  ( 496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90 内循环视阀下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内循环式自主创新,从创新要素配置、产品研发生产、创新成果流通与消费等方面考察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并探讨该影响作用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畅通创新循环有助于形成“创新增加收入、收入刺激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动态平衡,其内在机制是,畅通创新循环,提高以企业生产利润、收入分配、家庭消费为表征的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创新循环对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关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依然成立,创新循环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因此,为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并驱动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要素分配、研发生产与成果流通等关键环节,确保本土创新循环的顺畅无阻,同时借助国际循环的力量,因地制宜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能与水平。
2024 Vol. 349 (9): 90-102 [摘要] ( 151 ) HTML (1 KB)  PDF (1603 KB)  ( 194 )
103 数字化创新提升中国出口贸易韧性研究
赵新伟
就有关数字化创新提升出口贸易韧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地区数字化创新有助于提高出口贸易的韧性,提高企业应对国际国内市场风险的能力,且数字化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溢出效应两种渠道对地区出口贸易韧性产生影响;数字化创新对出口贸易韧性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边际收益递增与非线性特征,地区自贸区的建立会导致数字化创新对出口贸易韧性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基于此,应大力发展企业数字基建,强化硬件支撑出口企业数字化创新,提高地区数字化创新水平,增强对出口贸易韧性的推动作用,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数字相关产业税收政策。
2024 Vol. 349 (9): 103-115 [摘要] ( 180 ) HTML (1 KB)  PDF (1773 KB)  ( 337 )
       财政与金融
116 如何提升企业纳税遵从度——来自地方债管理改革的证据
熊如意, 肖建华
如何通过提升纳税遵从度实现税收的有效征管,是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2015年地方债管理改革作为政策冲击,通过构建强度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地方债管理改革对企业纳税遵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债管理改革显著提升了企业纳税遵从度,且系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了这一结论;地方债管理改革对提升企业纳税遵从度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成长能力较弱企业,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表现更显著;地方债管理改革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加强税收征管,以实现企业纳税遵从度的提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债管理改革能够有效遏制地方政府融资乱象,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为企业腾出更大生存空间,进而使得企业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纳税能力和纳税遵从水平都得到改善。为此,应持续深化地方债管理改革,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税收征管,落实好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改善纳税遵从行为。
2024 Vol. 349 (9): 116-128 [摘要] ( 146 ) HTML (1 KB)  PDF (1670 KB)  ( 25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