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字经济背景下人才红利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
宋文静1, 任洲鸿2 |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
|
|
摘要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才支撑。马克思对“智育”与社会财富再生产的考察,为理解人才资源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智育”与劳动者的结合能够推动生产资料改进和物质财富增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富裕。数字经济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更加依赖以人力资源与知识要素有机结合为特征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对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机制的优化作用正是人才红利的本质体现。大数据技术体系与弹性网络组织重塑了知识要素的创造和整合模式,优化了人才资源的培育方式与价值创造能力。数字人才与数字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引领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物质财富积累。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保障了数字人才的主体性地位,逐步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为人才红利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
|
关键词 :
共同富裕,
人才红利,
智育,
大数据技术体系,
数字人才
|
收稿日期: 2023-10-10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107) |
通讯作者:
任洲鸿,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
作者简介: 宋文静,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 |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3]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EB/OL].(2024-06-07)[2024-07-16].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szjj/zcwj/202406/t20240607_1386724.html.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36.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9. [6]陈井安,王学人.人才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2(5):33-36. [7]任才举.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J].中国人才,2012(1):1. [8]韩升.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关键环节与实践路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35-41.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10]范一泓.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27-131. [11]习近平.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001). [12]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13]罗建文,李晗琦.劳动修复: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效能的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3-59. [14]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2-313. [15]任洲鸿.知识积累与劳动力资本化:一个基础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13(4):13-19+46. [16]周文,韩文龙.数字财富的创造、分配与共同富裕[J].中国社会科学,2023(10):4-23+204. [17]吕景春.数字经济下共享型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机理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2):72-82. [18]王益民等.数据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119. [19]严金强,刘雅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模式探讨——以华为合作共享型劳动关系模式为例[J].教学与研究,2020(8):54-63. [20]蒋万胜,王嘉妮.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三要素思想的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18. [21]牛建国,张世贤.数字经济、凯恩斯“世纪预言”与共同富裕[J].经济学家,2022(10):64-73. [22]Cecilia Rikap.Capitalism as Usual?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Intellectual Monopolies[J]. New Left Review,2023,139:145-160.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李群.中国劳动人口素质红利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家,2016(1):61-66. [25]张鹏,施美程.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新发展阶段人口转型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21(6):20-27+82. [26]张玲玲.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几点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1(6):29-33.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陈征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39. [29]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再造新文明[M].白裕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0]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1]段妍,刘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逻辑、时代内涵与现实进路[J].教学与研究,2023(3):38-46. [32]崔平,彭鸽.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及其对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法论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22(6):26-33. [33]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M].陈心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163. [37]魏江,刘嘉玲,刘洋.数字经济学:内涵、理论基础与重要研究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1):1-7. [38]郑礼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劳动的含义辨析[J].理论月刊,2021(8):26-34. [39]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 [40]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领先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吴庆海,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41]宋文静,任洲鸿.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基于商品二因素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23(4):50-61.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Ⅰ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0. [43]程实,高欣弘.数字经济与数字货币:人民币的新角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43. [44]谢富胜.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195-200. |
[1] |
高敏, 洪亚军. 财政定向激励、技术融合式创新与共同富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117-128. |
[2] |
章贵军, 方若婷, 朱建平.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之路探究——基于“收入、消费和财富”不平等的测度与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88-104. |
[3] |
钱水土, 方立凯.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115-128. |
[4] |
王韬钦. 以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37-48. |
[5] |
孙文华, 陆岷峰. 促进共同富裕:搭建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普惠金融体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116-128. |
[6] |
陈姝兴, 张明明.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农业强国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84-93. |
[7] |
张志, 王军, 肖文东. 共同富裕视域下构建中国特色农民退休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0(10): 66-78. |
[8] |
何欣鸿. 历史定位、理论定性和价值定向:马克思社会所有制范畴的三重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0(10): 33-42. |
[9] |
郑礼肖.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74-84. |
[10] |
罗玉辉. 新时代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建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101-111. |
[11] |
张彬斌, 汪德华. 共同富裕内涵溯源、路径探寻与实践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5(7): 94-103. |
[12] |
曹前满. 论共同富裕、共享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3(5): 97-106. |
[13] |
魏益华, 周雯. 国有企业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3(5): 46-56. |
[14] |
董丽霞.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状况、形成机制及对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2(4): 115-128. |
[15] |
和军, 张依, 张勇之.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特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77-8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