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后发地区现代化的困境和出路 |
洪银兴a, 李文辉b |
南京大学 a.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b.商学院,南京 210093 |
|
|
摘要 在现代化进程中,后发地区的现代化面临着内生要素供给不足、外部资源难以引进的困境。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为后发地区获取外部资源创造机遇。然而,根据市场规律,要素资源总是从收益率低的地区向收益率高的地区流动,由此产生后发地区更难吸引到发展要素的困境。克服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发展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和发展极理论结合起来,在培育和建设后发地区城市发展极的同时,促进其毗邻的先发和后发地区形成一体化经济,在此基础上将现代化要素向周边后发地区辐射扩散,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燎原之势”。
|
|
关键词 :
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式现代化,
后发地区,
毗邻地区
|
收稿日期: 2024-11-17
|
|
通讯作者:
李文辉,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
|
作者简介: 洪银兴,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研究。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4-11(001).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8. [3]洪银兴.中国式现代化论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244.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5]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67-72. [6]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方创琳等.“胡焕庸线”东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趋势及沿博台线微突破策略[J].地理学报,2023(2):443-455. [8]洪银兴.中国经济学概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24:81-83. [9]洪银兴.苏南与上海:竞争、依赖和一体化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1995(7):15-19. |
[1] |
杨杰, 虞朝圣. 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准自然实验[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4(2): 94-108. |
[2] |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内在逻辑、重要共识与未来展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5-15. |
[3] |
常庆欣, 郑子婕.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丰富意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5-14. |
[4] |
张新宁, 蔡薛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42-50. |
[5] |
于金富, 蔺大勇. 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与基本规律[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60-67. |
[6] |
刘泽. 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79-85. |
[7] |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演进历程、属性特征与路径指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38-48. |
[8] |
孔祥利, 侍萱. 《资本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共性、批判与超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5-16. |
[9] |
郝大江, 常彩霞, 潘永强. 空间经济均衡:西方经济学的百年流变与范式困境[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2(12): 45-58. |
[10] |
刘鹏飞, 候美莎.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认知结构与实践指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1(11): 50-58. |
[11] |
周文, 司婧雯. 中国式现代化与宏观经济治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5-14. |
[12] |
王勇.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关系变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46-55. |
[13] |
刘大志.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内涵、现实理路与实践选择[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39-45. |
[14] |
李梁栋,吕景春.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2(4): 14-24. |
[15] |
张建荣. 重读《资本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贡献——兼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40-4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