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丰富意蕴 |
常庆欣a,b, 郑子婕b |
中国人民大学 a.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
|
|
摘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将改革引向纵深的探索实践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经过目标范畴、涵盖范围、战略谋划、体制安排的创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愈益具像化、立体化,其实践意义也在现实推进过程中经多方面、深层次的历史性成就得以充分演绎,并在思想指引、政治保证、思维方法等层面为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们共同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意蕴。梳理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理解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新征程何以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价值。
|
|
关键词 :
新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
丰富意蕴
|
收稿日期: 2023-12-30
|
|
基金资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2024JZDZ006) |
作者简介: 常庆欣,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郑子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和内在逻辑[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8):26-29. [3]刘景泉,杨丽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从一大到二十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11. [4]郭广银.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J].红旗文稿,2023(5):15-18+1. [5]杨凤城,肖政军.多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2):25-33. [6]沈传亮.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J].科学社会主义,2022(6):4-11. [7]戴木才.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结构要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9):33-47+155-156. [8]杨荣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辩证逻辑及其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128-135. [9]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0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6. [12]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2-15(00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1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69.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6. [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8.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2012年中国创新指数(CII)为148.2[EB/OL].(2014-02-18)[2024-06-20].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898451.html. [22]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为264.6[EB/OL].(2022-10-28)[2024-06-20].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640.html. [23]李雪松,等.中国五年规划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737-738. [24]中国经济实力又上大台阶[N].人民日报,2022-08-23(001). [25]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世界第一[N].人民日报,2022-03-10(001). [26]《改革》编辑部.中国重点领域改革的着力点与政策选择——“中国重点领域改革”研讨会综述[J].改革,2012(12):29-36. [2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4. [2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3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3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47. [3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2-10-23(002).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21. [36]刘伟.维护并延长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1):6-14. [37]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1-30(001). [3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3. [39]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 |
[1] |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内在逻辑、重要共识与未来展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5-15. |
[2] |
张新宁, 蔡薛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42-50. |
[3] |
于金富, 蔺大勇. 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与基本规律[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60-67. |
[4] |
刘泽. 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79-85. |
[5] |
于安龙.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演进历程、属性特征与路径指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38-48. |
[6] |
孔祥利, 侍萱. 《资本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共性、批判与超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5-16. |
[7] |
周文, 司婧雯. 中国式现代化与宏观经济治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5-14. |
[8] |
王勇.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关系变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46-55. |
[9] |
刘大志.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内涵、现实理路与实践选择[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39-45. |
[10] |
冯永泰.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依据、问题与路向——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6(8): 23-31. |
[11] |
李梁栋,吕景春. 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2(4): 14-24. |
[12] |
张建荣. 重读《资本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贡献——兼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40-46. |
[13] |
沈尤佳, 陈若芳.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47-55. |
[14] |
孙志艳. 开拓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本论》方案[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26-39. |
[15] |
蒋南平, 张明明. 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基于马克思劳动及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0(2): 26-3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