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安全 |
张广辉, 杨震 |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
|
|
摘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具象化形式,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国情农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方法论,健全与之相互促进的新型生产关系,最终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基于此,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安全”三位一体循环体系,通过新质生产要素优化跃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耦合联动等方式,形成单项传导和多项联动的循环机制,最终逐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在循环过程中依旧存在潜在困境,一是循环主体间的对接困境,二是分散经营与循环体系的衔接困境。应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畅通教育、科技、服务的良性循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农业合作长效机制,更好地把小农户引入新质农业发展轨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和动力引擎。
|
|
关键词 :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
粮食安全,
高质量发展
|
收稿日期: 2024-09-11
|
|
基金资助: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L23ZD048) |
作者简介: 张广辉,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3]郑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1):31-35. [4]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17. [5]罗必良.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改革,2024(4):19-30. [6]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24(4):36-46. [7]高强,程长明.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逻辑思路与改革路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4. [8]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1-72. [9]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1):69-76. [10]邓少华,王哲,赵帮宏,李冰融.从产品控制到服务控制:数字化视角下国际四大粮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做法、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24(8):53-65. [11]卢华,陈仪静,胡浩,耿献辉.农业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农户采用亲环境农业技术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1(3):36-49. [12]田红宇,付玮琼.农户务农劳动力质量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基于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调节视角[J].商业研究,2021(2):88-98. [13]李运美,佟光霁,王大庆.粮食安全视角下北大荒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评价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3):1-13. [14]方琳娜,李建民,陈子雄,张洋,尹昌斌.日韩农田建设做法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6):1-6. [15]盖庆恩,朱喜,程名望,史清华.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7(5):117-130. [16]陈振.农地流转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及改进[J].农业经济问题,2021(6):76-88. [17]周娟,万琳.农业现代化的双重规模化路径下农业服务型合作社的产生、运行与意义[J].农业经济问题,2023(7):76-87. [18]栾健,韩一军,高颖.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否保障农民种粮收益[J].农业技术经济,2022(5):35-48. [19]詹绍菓,宦梅丽.农业社会化服务、作物结构趋粮化与化肥减量施用[J].农村经济,2023(5):96-105. [20]王玉斌,李乾.农业生产性服务、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基于CHIP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9(3):92-104. [21]钟真,蒋维扬,李丁.社会化服务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吗?——来自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粮食生产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09-130. [22]罗明忠,魏滨辉.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碳减排作用:效应与机制[J].经济经纬,2023(4):58-68. [23]孔祥智,李愿.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机理、实践与策略[J].改革,2024(6):83-92.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7.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9. [28]冀名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三次动能[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15. [29]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江汉论坛,2009(5):13-18. [30]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改革,2022(1):43-56. [31]张广辉,崔疏星.我国种子安全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2023(2):113-129. [32]Myrdal G.An American dilemma: 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M].1st e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44:207-209. [33]刘峰,郭林峰,张建明,王蕾.煤炭工业数字智能绿色三化协同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建设路径研究[J].煤炭学报,2024(1):1-15. [34]陈卫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4(8):43-55. [35]李灯华,许世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及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22(2):170-177. |
[1] |
何筠, 桂俊练, 罗海平.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4(2): 79-93. |
[2] |
赵峰, 由政, 季雷. 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新进展及其现实检视——基于2000~2019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利润率的考察[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3(1): 13-26. |
[3] |
秦书生, 高琦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动因、核心内容与重要意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16-25. |
[4] |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内循环视阀下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90-102. |
[5] |
燕连福, 赵卉心. 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于27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86-96. |
[6] |
岳奎, 曲秀玲.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5-21. |
[7] |
刘欢. 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要义及新时代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32-41. |
[8] |
张新宁, 蔡薛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42-50. |
[9]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10] |
钱水土, 方立凯.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115-128. |
[11] |
罗浩轩. 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福特主义及其在全球扩散的考察[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75-87. |
[12] |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动态演进与地区差异[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116-128. |
[13] |
刘春莲, 陈扬扬, 李茂林.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证[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80-93. |
[14]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20-29. |
[15] |
刘鹏飞, 候美莎.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认知结构与实践指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1(11): 50-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