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4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新质生产力研究专栏
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财政与金融
新质生产力研究专栏
5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与调适
王平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贯彻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诸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塑造与调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环节看,在劳劳关系中要注意劳动者“核心化”与“边缘化”倾向,劳资关系中要约束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流通环节看,要着重注意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过分控制,增强普通劳动者的话语权;从分配环节看,要调整要素分配比例,对劳动者数字贡献予以确认;从消费环节看,要关注数字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消费正义。新型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可从要素权属界定、普通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能力培养、劳动者权利保护、新时代分配制度立体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2024 Vol. 347 (7): 5-15 [
摘要
] (
457
)
HTML
(1 KB)
PDF
(1406 KB) (
700
)
16
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史探源
朱宝清, 高岭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其理论建构仍要回到历史中找寻理论资源。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最显著特征和优势是引入了历史和空间维度,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同样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话语诠释必须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出发,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南。当前的新质生产力研究需要特别注意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蕴含的空间维度,这是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延伸,即在空间中合理配置生产力,这个过程伴随着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动态调整。
2024 Vol. 347 (7): 16-31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1694 KB) (
755
)
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32
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的生成逻辑、内容要义及新时代启示
刘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月革命后,面对严重的粮食危机,列宁领导俄共(布)围绕如何战胜饥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这一思想的内容要义主要包括:就地位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实际上是一场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就路径而言,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实行土地公有制,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动力在于适时调整粮食政策。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大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方法,对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
2024 Vol. 347 (7): 32-41 [
摘要
] (
162
)
HTML
(1 KB)
PDF
(1341 KB) (
165
)
42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以列宁实施全俄电气化计划为历史镜鉴
张新宁, 蔡薛文
2024年是列宁逝世100周年。100多年前,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全俄电气化计划的理论创新。他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在生产力层面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引领现代化建设;在生产关系层面创新有利于实施电气化计划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在经济体制层面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活跃国内市场;在对外交流层面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列宁实施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在技术创新中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统一;在资源配置中重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统一;在对外交流中重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机统一。列宁提出并实施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2024 Vol. 347 (7): 42-50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1330 KB) (
60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51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数据市场定价机制
任保平, 刘洁
建立完善数据资产定价机制,对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数据资产市场化定价以商品属性为载体进行估值定价,需要综合考量其获得成本、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因素。中国特色的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的设计要基于需求驱动原则,构建多方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数据产品价格生成机制。要区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市场制定数据资产定价的实施细则。要按照三阶段路径,构建数据资产定价机制的框架。界定数据要素流通三层面,探索构建数据资产定价体系。中国特色数据资产市场定价机制的配套制度设计要完善数据资产的产权运行机制、数据资产价格形成和收益分配机制、数据资产的管理机制,搭建数据资产评估定价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数据产权化领域的人才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深化对数据要素交易市场监管的机制改革。
2024 Vol. 347 (7): 51-59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1326 KB) (
364
)
60
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与基本规律
于金富, 蔺大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应当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应当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倡导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系统总结与科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阐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守正创新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特征与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胜利的根本途径。
2024 Vol. 347 (7): 60-67 [
摘要
] (
139
)
HTML
(1 KB)
PDF
(1251 KB) (
507
)
理论探索与争鸣
68
“资本批判”的概念逻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念论”的核心要义
刘道一
秉持批判的理性精神,马克思以其卓著的创造性书写了《资本论》这一“资本批判”的理论典范。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在“《资本论》的逻辑”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从黑格尔所开创的辩证逻辑中“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也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批判性地反思黑格尔式唯心辩证法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颠倒”的前提下,深入考察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规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矛盾运动”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逻辑”,可将其展开为“对旧概念的批判”“对新概念的规定”“概念的改造”“概念的转化”四个层次的“概念—运动”,通过对“剩余价值”概念在“《资本论》的逻辑”论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的阐发,以此拒斥和否定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中的种种意识形态辩护,从而在“概念逻辑”高度上,透彻地显明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达致“资本主义整体性批判”的广度与深度。
2024 Vol. 347 (7): 68-78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1409 KB) (
458
)
7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的特性——兼论资本家的管理劳动
赵晓磊, 赵磊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针对有人提出不同社会形态下资本具有“不同的特殊性”的命题,研究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的特性,是由资本固有的经济关系以及由此生成的生产目的和分配原则所决定的;古代资本是“封建所有制的破坏者”,它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不相容的;资本在历史演化中改变的并不是自身的性质,而是其功能和作用。针对有人提出马克思“完全忽略资本家介入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任何作用”的命题,研究发现:马克思既不否认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具有积极作用,也不否认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参与了价值创造;马克思科学地证明,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是最为本质的特征,而“资本家的积极作用”则是应当抽象掉的非本质特征;马克思之所以将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抽象掉,是为了更深刻地说明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2024 Vol. 347 (7): 79-87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1323 KB) (
203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8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之路探究——基于“收入、消费和财富”不平等的测度与比较
章贵军, 方若婷, 朱建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测度和比较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和财富”三个维度及其综合指数不平等程度,研究发现:收入、消费和财富单维度的不平等水平高于综合的福利不平等;城镇居民综合的福利不平等程度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城镇居民内部的不平等对全社会不平等贡献最大;城乡居民福利不平等主要体现为部分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相对较高,而部分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尚有待提高,这种差异在消费维度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议实施多元化的措施来调节消费、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加快提高低福利水平群体的收入增幅,强化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
2024 Vol. 347 (7): 88-104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1926 KB) (
382
)
105
我国实施碳排放“双控”的渐进逻辑、转型部署及制度取向
杨博文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碳排放“双控”的出发点。通过厘清碳排放“双控”的渐进逻辑、转型部署和制度取向,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渐进式决策理论框架下,碳排放“双控”渐进过程的核心是能源结构转型与减排技术创新的互动,应当形成以政府规制为基础,以企业履约和碳市场驱动发展为抓手的转型思维。鉴于此,我国碳排放“双控”转型部署与制度取向应当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构建统筹碳排放“双控”与新型能源安全的转型发展格局,纠偏地方政府“运动式减碳”行为,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规则;二是完善我国碳排放“双控”数据报告核查标准,做好区域碳预算;三是建立全国碳市场多层次协同与双循环运行机制,完善跨区域碳配额流通市场体系,深化碳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加快推动我国碳排放“双控”顶层制度设计与部门耦合机制的建立,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4 Vol. 347 (7): 105-116 [
摘要
] (
174
)
HTML
(1 KB)
PDF
(1538 KB) (
326
)
财政与金融
117
财政定向激励、技术融合式创新与共同富裕
高敏, 洪亚军
财政定向激励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定向激励不仅直接推动共同富裕,还可通过促进技术融合式创新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推动作用;在人力资本赋能下,财政定向激励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财政定向激励与人力资本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表现出门槛效应;财政定向激励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为了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应完善财政定向激励机制,建立技术融合式创新平台,构建人力资本长期投资体系,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2024 Vol. 347 (7): 117-128 [
摘要
] (
153
)
HTML
(1 KB)
PDF
(1555 KB) (
520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