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新质生产力研究专栏
财政与金融
新质生产力研究专栏
5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
李炳炎, 余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重塑中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本质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义、以产业链现代化为载体依托、以经济发展的质效提升为价值归宿的新时代新型生产力;从时代价值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抓手;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需求、新产业、新模式、新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重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及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 Vol. 346 (6): 5-15 [
摘要
] (
342
)
HTML
(1 KB)
PDF
(1456 KB) (
954
)
16
高质量利用外资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郝彬凯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重要力量。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视角看,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推动劳动对象的深刻变革。从中国利用外资实践来看,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发展动能,通过外资企业技术溢出集聚高端要素,通过创新驱动搭建协同网络,通过人才引领释放能动价值,通过金融赋能畅通资本循环。与此同时,高质量利用外资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还面临外资的产业结构和来源结构失衡、外资研发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国博弈限制要素流动、营商环境仍存优化空间等现实挑战。应当进一步强化内外资协同,提升科技创新力;推动多领域开放,增强要素吸引力;加快制度型开放,打造产业主平台;开展精准化服务,优化创新软环境,通过高质量利用外资更好更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 Vol. 346 (6): 16-25 [
摘要
] (
173
)
HTML
(1 KB)
PDF
(1385 KB) (
578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6
西方发达国家贸易垄断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宋宪萍
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逻辑形构的现代世界贸易体系中,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互为镜像,它们不定期的钟摆切换,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动态螺旋上升的有机历史环节,是资本主义国家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表征工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贸易的本质是贸易由生产决定,贸易的变化反映着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的共同指向是贸易垄断,美国的贸易垄断通过三种机制发生作用,分别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机制、货币金融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贸易垄断的框架下,中国充当了“差异”的隐喻——一种不同于主流新自由主义议程的发展模式。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破解当前世界发展困境并重塑未来世界治理秩序。
2024 Vol. 346 (6): 26-35 [
摘要
] (
146
)
HTML
(1 KB)
PDF
(1421 KB) (
318
)
36
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
唐永, 李想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但也会对制造业就业带来影响。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机器人生产分部类的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数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破坏效应的相对大小,但是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却是确定的,即会导致制造业就业结构呈现“T”型分化的高级化趋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因此,面对数字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应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合理规划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速度,确保制造业就业在免受过大冲击的前提下,朝着“人机共舞”的方向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2024 Vol. 346 (6): 36-50 [
摘要
] (
136
)
HTML
(1 KB)
PDF
(1873 KB) (
1158
)
51
《资本论》“国际价值”范畴及其当代启示
卢鑫, 刘新刚
从《资本论》创作史角度考察“国际价值”范畴形成过程可发现,“国际价值”范畴是劳动价值论在国际领域的具体展现:第一,在“生产”层面,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世界市场扩大得以提升,并由于不同国家生产效率、劳动强度等差异会使得国际领域需要经历“平均化”形成国际领域生产价格;第二,在“转形”层面,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得国际领域的剩余价值向发达国家流转并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倾向采用“关税制度”等非经济手段攫取剩余价值,进而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因此,建立《资本论》“国际价值”范畴需要严格遵循“劳动价值论-国际价值”从抽象到具体的进路,从“生产”“转形”和“非经济因素”三个层面丰富“国际价值”范畴内涵,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2024 Vol. 346 (6): 51-61 [
摘要
] (
165
)
HTML
(1 KB)
PDF
(1463 KB) (
272
)
理论探索与争鸣
62
金融资本积累动力学——伊斯梅尔·侯赛因—扎德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
孙寿涛, 鞠新瑞
对金融部门和金融资本的运行机制与内在矛盾进行深度分析是正确理解当代金融危机的基础,伊斯梅尔·侯赛因—扎德提出的以金融资本积累动力学为内核的金融危机理论在此方面有独特贡献。他从历史和理论双重维度确证金融部门独立化的事实,以此为基础,提出金融资本动态积累理论,强调金融资本积累根源于生产资本积累趋势的内在矛盾,是这一内在根本性矛盾的历史转化形式。金融资本动态积累理论揭示出金融资本在金融部门内部系统性自我膨胀的运行机制及其界限。以此为内核,他给出解释当代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即“金融部门独立化——金融资本的动态积累(金融资本过度积累)——金融危机——长期性经济衰退”。这一解释框架将以生产资本积累内在矛盾为核心的经济危机理论拓展到以金融资本积累动力学为核心的金融危机理论,实现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时代发展。他的理论对中国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有重要启示,一方面要规制和疏导金融部门独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要防范国际金融资本收割。
2024 Vol. 346 (6): 62-69 [
摘要
] (
137
)
HTML
(1 KB)
PDF
(1304 KB) (
483
)
70
气候变化经济学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吗——对西方气候变化模型及方法的批判性反思
贾点点
气候变化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分支。它运用外部性内部化方法,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长期经济增长动态模型,由此得到“最优”的经济增长与气候变化路径。然而,最优解中的全球升温路径显著高于《巴黎协定》目标,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弱减排政策提供了所谓的理论支持。这一模型结果的生成并非基于数学模型的“科学性”,而是基于模型与参数的设定偏好,这些设定与偏好反映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新古典缺陷,即成本—效益分析下的机械论思维和外部性内部化方法的局限。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应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出发,设置全面的气候变化控制目标和实施方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全球气候治理最广泛的共同力量。
2024 Vol. 346 (6): 70-78 [
摘要
] (
130
)
HTML
(1 KB)
PDF
(1401 KB) (
459
)
79
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刘泽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它自然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都是奠定在机器大工业以及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因此,它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有与西方现代化根本不同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既有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国别差异,更有着二者根本制度上的差别;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
2024 Vol. 346 (6): 79-85 [
摘要
] (
109
)
HTML
(1 KB)
PDF
(1280 KB) (
549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6
农业生产条件建设、资本下乡与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变革
陈享光, 张志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革需要农业特殊生产条件、一般生产条件和自然生产条件现代化建设的一体推进。资本能够按其固有的逻辑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能够通过对可带来利润的生产条件的投资和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农业一般生产条件与自然生产条件的建设短期内难以产生满意的利润,难以吸引私人资本,进而制约农业一般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发展和自然条件的改善,甚至恶化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这是以资本主导的西方农业现代化模式的顽疾。我国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和举国体制优势能够为解决西方农业现代化的顽疾,进而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关键在于引导资本有序下乡,同时发挥公有资本优势,以协调推进农业特殊生产条件、一般生产条件和自然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突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生产条件瓶颈制约,在新的生产条件基础上建立其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2024 Vol. 346 (6): 86-94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1365 KB) (
363
)
95
数字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民主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沈文玮, 吴俊芳
企业民主治理不仅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的本质要求,因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数字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一些新变化在主体塑造、利益整合、组织创新以及民主基础等方面为企业民主治理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企业劳动关系表现出的新型控制以及“去技术化”“去雇佣化”“贫富分化”等新倾向,也为企业民主治理提出了新挑战。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国当前应通过加大对劳动者的数字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工会建设,积极探索劳动者的民主自治机制,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和职工持股等企业民主制度,推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2024 Vol. 346 (6): 95-104 [
摘要
] (
106
)
HTML
(1 KB)
PDF
(1449 KB) (
355
)
105
企业总部的空间布局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鞠晓生, 尹雪, 杨若瑾
分析企业总部迁移行为及其对生产力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总部驻地的高级要素交易效率状况对公司总部迁移决策有重要影响,驻地高级要素交易效率越低,公司总部迁移的可能性越高,对规模小、成长速度快的公司尤为明显。公司总部迁移的经济后果与迁移类型密切相关,总部跨省市迁移显著提升了公司生产力规模、提高了财务绩效,对创新贡献不大;与之相比,同市跨区县迁移,公司生产力规模扩展不明显、财务绩效提升较小,但创新投入增加较大。研究表明,企业迁移总部是突破外部环境约束的一种策略,企业迁移总部后受益于新驻地高效的交易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还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生产力结构的升级。
2024 Vol. 346 (6): 105-115 [
摘要
] (
111
)
HTML
(1 KB)
PDF
(1474 KB) (
428
)
财政与金融
116
科技金融政策对数字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研究
褚希伟, 王婧卜
科技金融政策是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亦是促进数字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核心动能。基于2007~2022年中国230家沪深A股上市数字企业数据,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深入剖析科技金融政策对数字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理。结果显示,考察期内科技金融政策可正向促进数字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政策的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提振效应,对于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密集型与胡焕庸线东南区域的数字企业更为显著。机制检验显示,科技金融政策以缓解融资约束、提升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两条路径为着力点,促进数字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鉴于此,为提高数字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需打造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生态圈,内外合力突破企业融资约束“软制约”,夯实数字技术创新底盘,多措并举增强科技金融政策效能。
2024 Vol. 346 (6): 116-128 [
摘要
] (
169
)
HTML
(1 KB)
PDF
(1632 KB) (
719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