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本论》“国际价值”范畴及其当代启示 |
卢鑫1, 刘新刚2 |
1.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650091; 2.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
|
|
摘要 从《资本论》创作史角度考察“国际价值”范畴形成过程可发现,“国际价值”范畴是劳动价值论在国际领域的具体展现:第一,在“生产”层面,剩余价值的生产由于世界市场扩大得以提升,并由于不同国家生产效率、劳动强度等差异会使得国际领域需要经历“平均化”形成国际领域生产价格;第二,在“转形”层面,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得国际领域的剩余价值向发达国家流转并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倾向采用“关税制度”等非经济手段攫取剩余价值,进而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因此,建立《资本论》“国际价值”范畴需要严格遵循“劳动价值论-国际价值”从抽象到具体的进路,从“生产”“转形”和“非经济因素”三个层面丰富“国际价值”范畴内涵,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
|
关键词 :
国际价值,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难题,
经济全球化
|
收稿日期: 2024-01-08
|
|
基金资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重大课题(GXZY2209) |
作者简介: 卢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资本论》研究;刘新刚,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论》研究。 |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N].人民日报,2023-09-28(001). [2]A.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M].文贯中,等译.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88. [3]中川信义,张开玫,任力.国际价值论的若干理论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3(11):88-9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聂锦芳.“重读马克思”: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J].学术界,2023(7):5-19. [6]刘新刚.《资本论》续篇之谜与解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9):71-81. [7]《资本论》百题论争:第1卷[M].佐藤金三郎,等编,刘焱,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Karl 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 Erster Band Hamburg 1890 Text[M]. Berlin: Dietz Verlag, 1991, S.501. [10]赵凌云.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3-10. [11]任力,王宁宁.国际价值论对价值规律的修正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6(1):58-61. [12]何干强.也谈国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特征[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1):115-128. [13]冯金华.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和国际贸易[J].世界经济,2016(10):3-27. [14]郗戈.《资本论》的“三重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J].哲学研究,2022(4):36-45.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卢黎歌.筑牢三大基础融通思想学术——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3-20. [17]王智强.剩余价值国际转移视阈下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兼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J].经济纵横,2020(2):55-63. [18]乔虎.重思《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J].当代经济研究,2022(10):17-25. [19]谢富胜,杜欣林.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J].经济学动态,2023(8):19-30. [20]王琨.价值转形问题无解吗?——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性回顾[J].上海经济研究,2023(5):50-65. [21]胡方.国际价值、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J].当代经济研究,2018(9):63-72. [22]Siddiqui K. David Ricardo'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Myth and Reality[J].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8 (3):426-452.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丁堡骏,高冠中.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25-34.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7]张劲松.全球性与人类的共同价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9-26.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0]张义修.重读《资本论》:当代德国马克思研究的焦点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7(5):19-25.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宋树理,刘晓音.基于《资本论》及手稿的国际价值规律和当代启示[J].海派经济学,2022(2):1-12. [34]习近平向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视频致辞[N].人民日报,2023-09-03(001). [35]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以金砖责任应对共同挑战,以金砖担当开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23-08-24(001). |
[1] |
孔祥利, 侍萱. 《资本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共性、批判与超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5-16. |
[2] |
史玲.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对《资本论》的五重误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17-25. |
[3] |
裴宏, 潘东奇. 再议“李嘉图学派解体”及其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41-54. |
[4] |
赵麑, 刘衍峰. 《资本论》生态思想的出场逻辑、内涵要义与当代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27-35. |
[5] |
宋树理. 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15-24. |
[6] |
陆晓娇, 张亮. 人工智能价值论问题的解构与重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5(7): 83-93. |
[7] |
王峰明. 如何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基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5-12. |
[8] |
陈龙. 再论《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兼与黄瑾教授请教[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80-87. |
[9] |
许瑞涛. 《资本论》方法论的黑格尔主义阐释路径反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3(5): 28-36. |
[10] |
蔡万焕. 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方法促进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3(5): 67-74. |
[11] |
张建荣. 重读《资本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贡献——兼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40-46. |
[12] |
徐璐. “无人化”生产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审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9(11): 83-92. |
[13] |
付文军. 作为历史科学的《资本论》——纪念马克思逝世140周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8(10): 18-26. |
[14] |
王智强, 袁怡.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全球化分裂——兼论中美贸易关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29(1): 96-106. |
[15] |
罗雄飞. 基于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把握生产方式范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25(9): 22-3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