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9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财政与金融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马克思借贷资本理论的现实还原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重塑研究
李标, 杨英
马克思的借贷资本理论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再造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下滑与转型紧迫的根源在于异质借贷供给主体显性化、互联网金融崛起和金融需求主体及需求意愿多元化。重塑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需要转变固化已久的“唯大”“等客”“唯指标任务”等发展观念,促进金融产品供需协调;积极创新中介职能,构建创新型金融平台和解决人力资本错配问题,发展具备大金融特质的咨询顾问服务;坚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调整并重,在加强信贷风险防控的同时,加快布局新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打造零售智慧格局;重视管理要素改善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着力变革管理模式,推进组织管理体制横向与纵向的革新。
2020 Vol. 294 (2): 5-15 [摘要] ( 304 ) HTML (1 KB)  PDF (1394 KB)  ( 443 )
16 马克思生产劳动观视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王睦欣, 庞德良
西方主流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理论由于抛弃了肇始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劳动范畴,将全部经济活动甚至部分非经济领域的社会活动都看作是生产性的,使其既不能说明产业结构转换是由什么因素驱动的,也不能说明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遵循这一理论的政策议程不仅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富裕国家的转变,反而使其陷入过早的“去工业化”泥潭。马克思基于资本视角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分类及其增长效应的分析,不仅科学地阐明了产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动因,而且给出了不同于西方主流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三个基本遵循:一是实现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在国民经济生产结构中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二是实现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三是实现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按比例协调配置。
2020 Vol. 294 (2): 16-23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1268 KB)  ( 38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4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唯物史观解读
谭虎娃
共产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上总体表现为连续性和继承性,而在个别民族国家则表现为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总体呈现出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规律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呈现出多国无产阶级联合行动的“多国胜利”和单个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一国胜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
2020 Vol. 294 (2): 24-32 [摘要] ( 320 ) HTML (1 KB)  PDF (1294 KB)  ( 191 )
33 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甘路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小农经济的“自然性”指出其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思想。他们同时认为小农经济衰亡过程是漫长的,并强调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过程中必须承认与尊重农民个人所有权;新中国经历了“集体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等小农经济的改造过程,证明小农经济消亡具有条件性,也必须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性;受理论和历史的启发,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入手,在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础上,顺利完成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任务。
2020 Vol. 294 (2): 33-44 [摘要] ( 386 ) HTML (1 KB)  PDF (1451 KB)  ( 833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5 梅格纳德·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王人骏, 赵海月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梅格纳德·德赛尝试用“市场动力”理论来回答全球化趋势下资本主义的极限和社会的转型问题。在德赛看来,自由是市场发展的动力,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全球化趋势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尽管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没有摆脱资本主义自然永恒性的认识视阈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基于全球化视角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剖析,具有独到之处。其对市场发展动力的理解,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0 Vol. 294 (2): 45-51 [摘要] ( 485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250 )
52 收入恒等式问题为什么被忽视?——对经济学工具主义方法论的反思
张俊夫, 张天啸
谢克提出的收入恒等式问题表明,总量生产函数的本质只是收入恒等式变换的代数假象,这一结论使得人们有必要对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由于奉行工具主义方法论,忽视了收入恒等式问题。这也是因为,新古典无法对收入恒等式问题做出有力的理论回应,只能诉诸工具主义方法论。新古典学者对此问题相关辩护及其存在的问题,表明工具主义不足以反驳收入恒等式问题。由于收入恒等式问题展现了经验研究产生误导的可能性,因此,过于注重经验研究的工具主义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2020 Vol. 294 (2): 52-61 [摘要] ( 334 ) HTML (1 KB)  PDF (1450 KB)  ( 814 )
       争鸣与探索
62 破除“所有制中性论”的错误认知
吴宣恭
人类社会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各有特定的主体。它们在社会生产目的、经济活动方式以及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获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份额也各不相同。所有制主体的这些差别决定了各种所有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将某些国际经济组织使用的“竞争中立”立场,偷换为市场关系没有性质区别的“竞争中性”,并过度引申而提出所谓“所有制中性”论,主张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即他们所说的实现“竞争中性”)就不要讲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这种说法既抹杀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性质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决定作用,也是对历届党代会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曲解,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020 Vol. 294 (2): 62-68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1222 KB)  ( 250 )
69 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吗?
王晗
若将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定义为中性的财政政策,并根据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可以判定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但从其他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未必有效。由于选举等政治因素的干预导致日本政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终导致扩张政府支出的效果极其有限。日本以消费税上涨、个人所得税征收额降低为核心的税收制度改革具有冒险性和试验性等特点,并且没有充分考虑到日本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对日本财政重建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有限。财政扩张、税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和财政重建,但解决经济增长与财政重建的深层次矛盾才是日本政府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中性的财政政策无法将日本带回土地神话时代。
2020 Vol. 294 (2): 69-77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1342 KB)  ( 486 )
       改革开放论坛
78 共享发展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障再分配机制及实现方式研究
陶纪坤
社会保障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方式。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对社会成员遭遇风险时提供某种收入支持的制度,调节收入分配与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与目标。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和作用机制是通过资金的筹集与支付来实现,即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与“支”对社会不同群体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社会保障可在收入再分配中发挥作用,而实际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制度再分配机制设计是否合理。作为一种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在某些保障项目上出现了“逆向”调节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以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2020 Vol. 294 (2): 78-87 [摘要] ( 305 ) HTML (1 KB)  PDF (1302 KB)  ( 655 )
88 我国新发展路径的战略指向:一个马克思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视角的分析
王草, 李成勋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理论是推进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之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研究方法,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针。人与自然物质之间变换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目前,物质变换间的各主要要素存在着断裂的现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精神价值观缺失、非生态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蔓延、贫富差距的拉大等现状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重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完善政府职能、推行绿色产业政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厘清问题,找对思路,对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020 Vol. 294 (2): 88-96 [摘要] ( 370 ) HTML (1 KB)  PDF (1291 KB)  ( 965 )
       财政与金融研究
97 稀土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力臻, 王凤智
中国占有稀土贸易资源和出口规模的绝对优势,若人民币跨境结算能同稀土贸易相互绑定,对于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降低稀土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缓解贸易收支顺差过大的压力,稳步长效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意义重大。进出口国的贸易自由度、货币自由度、进口国及地区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完善度、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用于人民币交易和结算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度,都会影响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和效率。因此,为推进稀土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我国应尽快提升稀土贸易自由度和人民币国际竞争力, 通过稀土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并应加快建设和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法律体系和基础设施。
2020 Vol. 294 (2): 97-104 [摘要] ( 280 ) HTML (1 KB)  PDF (574 KB)  ( 605 )
105 《巴塞尔协议Ⅲ》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路妍, 孙方舟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能有效提升资本充足和流动性等方面的监管效果,虽然会导致拨备监管指标下降,但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监管理念的不断进步,单纯的“高拨备率”已不再是监管部门追求的监管目标。实践证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资产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了《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指标。然而,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持续增加监管难度,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明确风险资产是否能够实现真实出表,应维持稳定健康的拨备充足水平。同时,不同风险结构的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应实行差异化监管。
2020 Vol. 294 (2): 105-112 [摘要] ( 307 ) HTML (1 KB)  PDF (1323 KB)  ( 332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