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与调适 |
王平 |
甘肃政法大学 商学院,兰州 730070 |
|
|
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贯彻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对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诸环节的生产关系进行塑造与调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环节看,在劳劳关系中要注意劳动者“核心化”与“边缘化”倾向,劳资关系中要约束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流通环节看,要着重注意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过分控制,增强普通劳动者的话语权;从分配环节看,要调整要素分配比例,对劳动者数字贡献予以确认;从消费环节看,要关注数字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消费正义。新型生产关系的调适路径可从要素权属界定、普通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能力培养、劳动者权利保护、新时代分配制度立体发展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
|
关键词 :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数据要素,
平台经济,
调适
|
收稿日期: 2024-02-20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JL120);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4A-113) |
作者简介: 王平,甘肃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 |
[1]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27-145. [2]卫兴华.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研究中的唯物史观——兼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论”和“唯生产力标准论”[J].清华政治经济学报,2014(1):3-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0.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王晓丹.马克思历史观视域下生产关系的科学定位与现代建构[J].学术探索,2022(7):1-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韩喜平,马丽娟.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当代经济研究,2024(2):20-29. [11]乔榛.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术语革命[J].学习与探索,2024(1):74-81.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13]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14]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2-128.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16]任保平,李婧瑜.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7. [17]周绍东.数字革命、生产方式变迁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4):36-47. [18]刘伟杰,周绍东.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人与技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J].经济纵横,2020(9):27-35.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 [2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数据白皮书(2019年)[EB/OL].(2019-12-10)[2023-11-18].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1912/t20191210_271280.htm. [21]李巧巧.数据产权的分配正义及其制度实现——基于马克思的产权论与正义观[J].行政法学研究,2024(3):164-176.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张树华,吴波.劳资关系与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20(3):1-8. [24]陈兵.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治推进——兼论《数据二十条》相关条款设计[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3. [25]中国经济网.2025年数据流通市场规模将超2200亿元[EB/OL].[2023-07-24].http://www.ce.cn/cysc/tech/gd2012/202304/18/t20230418_38503511.shtml. [26]王利利,徐强.“赋能”与“赋责”:共同富裕下平台经济的发展机制和治理逻辑[J].经济问题,2024(1):33-39+65. [2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9-20. [28]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4. [29]黄漫宇,窦雪萌.数字经济发展何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4(1):79-93. [30]俞海山.消费正义:何以可能?[J].江汉论坛,2022(4):54-58. |
[1] |
朱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52-59. |
[2] |
岳奎, 曲秀玲.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5-21. |
[3] |
任保平, 刘洁.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的数据市场定价机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51-59. |
[4] |
朱宝清, 高岭. 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史探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16-31. |
[5]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6] |
郝彬凯. 高质量利用外资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16-25. |
[7] |
张彭.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75-86. |
[8] |
张旺, 白永秀. 数据商品生产及其流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5-16. |
[9] |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26-35. |
[10]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20-29. |
[11] |
王文泽. 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105-115. |
[12] |
王水兴, 刘勇. 智能生产力:一种新质生产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36-45. |
[13] |
范玉仙, 王晨. 平台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抵抗——以网络文学平台的田野调研为例[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26-35. |
[14] |
蒋海曦,孟祥众. 中国式现代化中数据要素、生产部类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基于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2(4): 25-39. |
[15] |
张忠跃.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参与非劳动收入分配的理论与实践[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1(3): 90-9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