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5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40周年
财政与金融
 
       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40周年
5 生产力质态的结构性变革及其现实启示——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丁晓钦, 侯婉月
《资本论》及其手稿系统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双重维度:量的变化表现为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与使用价值的积累;质的变化则呈现为劳动资料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标志着生产力质态结构从局部改良转向整体重构。生产力新质态的形成包含双重逻辑:技术层面体现为机械体系取代人力劳动;生产组织层面表现为相对的简单劳动过程转变为社会整体劳动过程,最后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系统。这种生产力质态的重构不仅重塑了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更推动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马克思生产力质态观,以及《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详尽分析,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当代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时,需超越“新旧生产力替代论”的表层认知,深入把握马克思揭示的生产力质态结构变革规律,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构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生产力跃升机制。
2025 Vol. 356 (4): 5-14 [摘要] ( 42 ) HTML (1 KB)  PDF (1526 KB)  ( 11 )
15 《资本论》价值形式的思维学——关于《资本论》第二卷体系学地位的理论审思
许光伟
价值形式的思维学寓意在于突出《资本论》以矛盾读法为主导的"辩证的叙述",经济的社会形态矛盾原理从中得到认识梳理。《资本论》体系学的语境意味着结构问题同样是主体问题,乃至是历史主体、系统主体、社会主体、认识主体统一的结构秩序问题。然则,四卷体架构的“范式突破”确立《资本论》第二卷作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学术地位。通过对该卷主题的理论审思可得出:以资本一般与危机一般的关系统合为尺度,进一步作为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运动秩序的理论基点,最终形成了《资本论》第二卷"结构即危机"的资本危机命题。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个性特征是:危机藏匿于形式规定中。一旦形式之谜被破解,危机的结构机理就可得以澄明,马克思矛盾论在这一危机研究论题中得到充分阐发。说到底,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必须视为同一对象(资本一般)的不同阶段的研究和叙述,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2025 Vol. 356 (4): 15-26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811 KB)  ( 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7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约束条件与突破路径
赵景龙
低空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崭新业态,其内涵与外延十分宽泛,覆盖了众多产业领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低空经济的内涵包括了依托于低空空间的产业体系和价值网络,其外延则涉及广泛的产业融合领域,具有多维核心要素。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系统性困境:空域资源管理低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本供给的适配性缺陷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及业界可以从构建动态空域管理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商业模式、提升行业监管能力等五个方面,强化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356 (4): 27-42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1595 KB)  ( 16 )
43 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
李哲, 王成云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而“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则是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耐心资本本质上是一种长期投资的资本,不仅具有资本的一般特性,而且兼具投资的长期性、逆周期性、战略性等特殊属性。耐心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在营造健康市场、促进科技创新以及提供资金支持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但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投资机构的理念、模式以及考核机制的不适应,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给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为此,需加快培育高质量创业投资企业,发挥好政府的重要作用,完善政策扶持和制度支持,以及优化创业投资市场环境。
2025 Vol. 356 (4): 43-51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1283 KB)  ( 11 )
       理论探索与争鸣
52 马克思的“双重危机”理论存在吗——兼论MEGA2编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王琨, 沈宏亮, 王相敏
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四部分第14卷首次公开出版了马克思记录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笔记,编者在为该卷撰写的长篇导言中将马克思对这一时期经济危机的看法概括为“双重危机”,即同时存在的工业品市场生产过剩和原材料市场生产不足危机,并断言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不具有一般性,且已被1873年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所证伪。这种观点并不正确。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经济危机问题的著作、书信及手稿的深度挖掘,阐明马克思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同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而且农业危机比工业危机更持久、影响更深远的观点,澄清MEGA2编者将农业危机理解为生产不足危机的错误认识,指出MEGA2编辑中日益凸显的西方意识形态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编译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5 Vol. 356 (4): 52-59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1236 KB)  ( 17 )
60 加速城市化时期我国城乡关系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研究
陈建华
传统上研究城乡关系的范式是二元结构理论。它试图通过分析要素流动、城乡居民之间制度藩篱和权利不对等对城乡关系的作用与影响,提出如何消除城乡关系对立状态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然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是经济体制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也是资本逻辑不断深入到经济各个领域的过程。目前,我国城乡关系问题的性质正在从制度藩篱导致的二元结构问题演变成为市场机制与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现代的资本逻辑已经不仅仅是把时间节省作为提高利润率的手段,而是在不断地把空间纳入其追逐利润的生产总过程之中。资本空间化通过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周期来延缓利润率下降的态势,提高利润额。同时,空间资本化把空间当作资本增殖的载体,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生产,成为了加速城市化的推动力。城市空间生产侵蚀了城乡的生产分工与协作关系,促使乡村依附于城市,产生了半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问题。因此,要以制度节制资本、引导资本良性循环,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
2025 Vol. 356 (4): 60-69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1473 KB)  ( 9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70 对口支援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4~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赵惠敏, 辛世纪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深入探讨对口支援政策对受援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显著促进受援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口支援政策的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该政策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内陆地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创新和脱贫致富水平,其中少数民族地区最为突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创新方面的提升更为显著;人力资本在对口支援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因此,应拓宽对口支援范围和创新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对口支援政策,同时确保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相匹配,注重本地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提升。
2025 Vol. 356 (4): 70-85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709 KB)  ( 9 )
86 人口要素变迁在城市群发展模式转型中的作用:科技进步的视角
刘英杰, 杜昀谦
探讨人口要素特征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要素对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并突破单个城市效率规模的上限,是城市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多个城市人口的稳定增长则是城市群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当前人口增长出现拐点,城市群面临硬件基础设施利用率下降和科技进步动力减弱的挑战。为此,应探索“逆市场”逻辑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提升城市群科技进步水平;以城市群功能定位为基础,提升专项科技进步能力;以“干中学”为原则,加强对企业职业技能提升的支持力度,以推动人口增长拐点后的城市群发展模式转型。
2025 Vol. 356 (4): 86-95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307 KB)  ( 11 )
       财政与金融
96 金融科技赋能城乡产业融合: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
安强身, 刘佳利
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途径。利用2011~2020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城乡产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推动了我国城乡产业融合,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东部地区、三线及以上城市和粮食主销区,金融科技对城乡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刺激市场有效需求,助推了城乡产业融合。由此,应积极推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制定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2025 Vol. 356 (4): 96-113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1639 KB)  ( 7 )
114 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
何宗樾, 王希茜, 张延红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在不确定性风险情境下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不确定性风险显著抑制家庭发展韧性,数字普惠金融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能缓解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机制、社会互动机制以及缓解流动性约束有效缓解不确定性风险对家庭发展韧性的负面冲击,且对经济较发达地区、高人力资本、高收入以及规模较大家庭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这种差异化可能引致群体间发展韧性的“马太效应”。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优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社会关系网络、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就业创业等措施,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覆盖面,增强家庭发展韧性,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发展韧性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2025 Vol. 356 (4): 114-128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553 KB)  ( 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