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5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会议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政与金融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与检验——基于马克思两部类生产模型的研究
卢江, 王煜萍, 郭子昂
基于马克思两部类生产模型分析得出,数字经济可以通过资本有机构成和平均利润率两个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运用2009~2022年285个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数字经济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主要通过平均利润率这一机制实现,而资本有机构成机制的实证检验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及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更为明显。为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稳步增长,需在坚持劳动收入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加大自主创新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企业投资信心,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规范数字平台经济发展。
2025 Vol. 354 (2): 5-16 [
摘要
] (
103
)
HTML
(1 KB)
PDF
(1532 KB) (
158
)
17
算法垄断、资本积累方式演进与新剥削形态治理
胡泽鹏, 吕景春
随着资本积累过程内在矛盾的持续发展,算法垄断现已成为数字时代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新手段。为获取巨额垄断利润,数字资本利用算法黑箱设定垄断性定价,通过与金融资本联合、企业兼并和跨国垄断经营等方式,提升和扩大其垄断势力。同时,资本利用算法程序构筑的数字平台,将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裹挟进劳动力市场,延展了价值创造和剥夺渠道并“重塑”劳动控制,平台数字劳工只能被动接受甚至“自我剥削”,致使其再生产能力渐趋弱化。为此,加深对数字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历史演进和内在机理的规律性认识,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利用算法垄断剥削数字劳工剩余价值的过程,有利于防范和警惕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本无序扩张问题,从而引导平台以人民需要为目的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2025 Vol. 354 (2): 17-28 [
摘要
] (
70
)
HTML
(1 KB)
PDF
(1533 KB) (
2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9
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尹庆双, 肖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机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线索和核心问题。新质生产力包含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生成逻辑。要形成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新功能,加强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制度供给,不断提升制度激励效应。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各种堵点和卡点,在很大程度上与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中政府与市场协调度、适应性密切关联,亟需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的高效协同作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高效配置,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2025 Vol. 354 (2): 29-38 [
摘要
] (
74
)
HTML
(1 KB)
PDF
(1426 KB) (
89
)
39
共有资本: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运作形式
李天姿, 王宏波, 金栋昌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共有资本是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形式的本质概括,是以集体资本为主体的混合资本形态。作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个体资本”在我国农村的多元组合体,共有资本催生了各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彰显了“共同所有、资本运作、股份合作”的属性特征,内洽了共同富裕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时代诉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共有资本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扬弃共有资本的内在二重性,防止资本至上逻辑与能人权威的过度纠合,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联动发展,以期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价值转化为实际效能。
2025 Vol. 354 (2): 39-48 [
摘要
] (
76
)
HTML
(1 KB)
PDF
(1431 KB) (
66
)
理论探索与争鸣
49
“中心—外围”理论视域下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再考察
刘皓琰
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与建设方向,需对世界体系中的资本积累模式有清晰的认识,但现有文献从这一角度进行的解读并不充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先后出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产业和货币两大领域的“中心—外围”结构,发展中国家在这两大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也令其承受着与发达国家不平等交换及被其金融掠夺的后果。而中国当前所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意味着需求端的变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产业与货币竞争力的提升,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突破产业与货币“双依附”体系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因此,必须紧抓主要矛盾,将产业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未来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两个关键的工作方向。
2025 Vol. 354 (2): 49-58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1444 KB) (
197
)
59
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思想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何增平
在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实践特点的货币斗争思想。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政府力量能够支持根据地的货币斗争。中国共产党探讨了行政排斥、税收支持、物资支持等货币斗争策略,构建了发展生产、贸易管理和货币斗争相结合的货币斗争政策框架。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思想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启示,具有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价值。货币国际化不能局限于从货币领域来寻找突破路径,而是一个生产、贸易、货币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后发国家需要寻求掌握关键物资来为本国货币创造初始需求,从而弥补其货币的后发劣势,而不是盲目开放资本账户来降低本币交易成本。
2025 Vol. 354 (2): 59-67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1369 KB) (
83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68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安全
张广辉, 杨震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具象化形式,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国情农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方法论,健全与之相互促进的新型生产关系,最终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基于此,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粮食安全”三位一体循环体系,通过新质生产要素优化跃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耦合联动等方式,形成单项传导和多项联动的循环机制,最终逐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在循环过程中依旧存在潜在困境,一是循环主体间的对接困境,二是分散经营与循环体系的衔接困境。应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畅通教育、科技、服务的良性循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农业合作长效机制,更好地把小农户引入新质农业发展轨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和动力引擎。
2025 Vol. 354 (2): 68-78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1658 KB) (
153
)
79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研究
何筠, 桂俊练, 罗海平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战略和民生,粮食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地区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因地理位置、劳动力转移程度及地区粮食安全水平而异,其中对黄河流域、低劳动力转移地区、高粮食安全水平地区保障效果相对较为明显;粮食主产区政策可通过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保障地区粮食安全,且两者存在协同关系;粮食主产区政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能够通过示范效应、技术溢出、知识溢出提高周边地区粮食安全水平。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粮食主产区相关粮食安全政策,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从而强化粮食主产区政策的溢出效应。
2025 Vol. 354 (2): 79-93 [
摘要
] (
68
)
HTML
(1 KB)
PDF
(1898 KB) (
101
)
94
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准自然实验
杨杰, 虞朝圣
市场准入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氛围。运用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机制检验发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提升市场竞争程度、资源配置效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负面清单制度对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内陆地区、制造业、企业定价能力低和非国企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效果更明显。因此,可采用动态化和定制化方式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加大放宽服务业和内陆地区市场准入,完善资本、数据、技术和高端人才等安全跨境政策,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而促进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 Vol. 354 (2): 94-108 [
摘要
] (
94
)
HTML
(1 KB)
PDF
(1778 KB) (
260
)
财政与金融
109
科技金融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陈享光, 王艺宣
以科技金融为媒介,赋能产业资本数字化循环持续进行并不断扩张,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对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金融将通过数字技术加货币、信用、风控与普惠四大机制,为赋能数实深度融合提供配套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科技金融难以有效赋能数字化再生产,跨境科技金融加剧数字化再生产的不稳定以及过度“数字化+金融化”极易引发新一轮金融风险,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此,需构建科技金融“双循环”发展之路,通过内部金融创新引领、外部金融协同稳定,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科技金融内循环的重点在于加快金融供给侧数字化改革进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孵化支持,培育我国新型数字竞争优势,而科技金融外循环的重点则应聚焦于加强国际合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稳定市场环境。
2025 Vol. 354 (2): 109-122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1944 KB) (
285
)
会议综述
123
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26届年会综述
王泽润, 赵仁杰
2025 Vol. 354 (2): 123-128 [
摘要
] (
70
)
HTML
(1 KB)
PDF
(1258 KB) (
305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