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5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财政与金融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5 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理论逻辑与核心维度
李建森, 冯一鸣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支撑。在理论逻辑上,高水平开放能够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需求的驱动效应、竞争压力的创新激励以及技术扩散的网络效应等都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全球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环境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而稳定的国际环境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速度。在核心维度上,进一步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机制,进行全球化布局,建立多元化、分散化的供应链网络,完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深化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开放型科技合作平台,加快国际标准化合作,建立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机制,推进全球技术治理;完善全球高端要素聚集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国内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健全国际经贸多边合作机制,加快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
2024 Vol. 351 (11): 5-16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497 KB)  ( 240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7 产业资本循环视域下供需关系动态平衡研究
顾珊, 李帮喜, 王生升
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结构性供需失衡,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产能过剩,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基于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分析中国经济供需动态关系,通过构建测度供需结构特征的量化模型,并结合中国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测算后发现:微观层面,生产能力过剩问题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部分部门,且2015年以来产能利用率整体提升,重工业部门治理成效明显;宏观层面,供需结构错配表现在五大方面即建筑行业供给严重过剩,传统加工制造业供给普遍过剩,科研技术与信息软件服务供给相对不足,文体娱乐及公共产品供给较为滞后,原材料开采和供应严重不足。由此,应从完善市场机制、优化供给结构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入手,推动供需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
2024 Vol. 351 (11): 17-31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1856 KB)  ( 271 )
32 从“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到“资本来到世间”——马克思原始积累理论的历史演进
张一
马克思对原始积累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认识到清晰概括再到深入剖析三个阶段。从《哲学的贫困》以商业活动为蓝本初探“工场手工业”的形成条件,到《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通过溯源资本揭开“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神秘面纱,再到《资本论》以英国为例揭露“资本来到世间”的真实写照,马克思明确了有关原始积累的历史细节,还原了这个被遮蔽的历史过程真相。马克思始终将原始积累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将其视为一个暂时的、非一般性的历史过程。以历史辩证法阐明马克思原始积累理论的具体化发展与演进历程,是深化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途径。
2024 Vol. 351 (11): 32-40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1376 KB)  ( 23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1 经济长波视角下的“百年变局”
黄文义, 胡乐明
经济长波理论为我们理解“百年变局”提供了新视角:经济长波是工业革命展开过程的外在表现,每次工业革命对应两个康德拉季耶夫长波,时间跨幅为一百年左右。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协同期和第六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下降波,世界经济在能源技术范式、制度组织范式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面对“百年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应对方案包括: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
2024 Vol. 351 (11): 41-49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339 KB)  ( 212 )
50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认知结构与实践指向
刘鹏飞, 候美莎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高阶形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能依托与核心驱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境遇为新质生产力的出场提供了综合的逻辑依据。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语境中探明新质生产力的构建机理,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历史性革新中理解其深刻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革命中描绘其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有着鲜明的实践指向,要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将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关键抓手,充分发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体力量,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关系的形成。
2024 Vol. 351 (11): 50-58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1562 KB)  ( 170 )
       理论探索与争鸣
59 货币帝国掠夺机制的危害与应对
舒展, 郑丛璟
以一国货币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本身就潜藏了全球金融危机隐患和掠夺世界财富的剥削机制。以主动作为的高通货膨胀和高负债为特征的货币体系,使货币帝国长期呈现消费主义、外贸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该国亦得以在这种特殊的货币环流格局中成为食利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局势,中国需要加强自身金融监管,降低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的风险。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倡导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离岸人民币的“货币—资产”环流体系,以及具有不可冻结、不可没收等安全特质的数字人民币区块链中心货币,是克服货币霸权剥削的两种方法。
2024 Vol. 351 (11): 59-69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414 KB)  ( 273 )
70 人工智能发展的就业效应:排挤还是补偿
乔榛, 刘妍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各个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具有排挤效应,同时技术进步催生的新产业也会产生补偿效应。排挤效应和补偿效应的大小最终决定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程度。人工智能是技术进步最新的标志性成果,势必对就业形成新的排挤和补偿效应:一方面,人工智能不只延伸和升级人的体力,而且要替代人的智力,使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不再建立在人与劳动资料的替代关系之上,而是要直接扮演人的角色,对人的就业进行直接的替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发展和普及将催生人类活动的新形式,会打破就业围绕生产和服务的形成机制,创造出人类新的活动方式,也即人类新的就业方式,实现对就业完全不同的新补偿。
2024 Vol. 351 (11): 70-78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1320 KB)  ( 423 )
79 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倩, 魏书胜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探索中逐步总结和形成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其核心内容包括产业综合平衡、区域综合平衡、积累与消费平衡,这些平衡是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总体平衡、是积累和消费的动态平衡、是非对抗性的积极平衡。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践行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坚持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产业综合平衡思想为促进多元产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区域综合平衡思想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提供了思想指引,积累与消费平衡思想为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供了具体路径。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遵循了价值规律法则,以该平衡思想为指导可以使商品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新时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024 Vol. 351 (11): 79-87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1323 KB)  ( 226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8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测度
李子联, 张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通过建构理论内涵和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对其指数进行测度和解释,研究发现:尽管共享性和公平性仍显不足,但中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仍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医疗、环境和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供给改善;共同富裕因各省份推进“四化”的进程不同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即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苏等省份较为稳定地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但展现出了显著的后发优势;相比于成果共享和福利水平而言,分配平等和收入增长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两个更为关键的维度。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应着眼于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空间异质性,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制定差异化的推进策略;同时,在坚守公平中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24 Vol. 351 (11): 88-101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595 KB)  ( 209 )
102 数字经济对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测度研究
陈知之, 郑起越
数字经济是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探究数字经济对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促进作用受到区域差异、城市层级及时序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干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经济驱动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因此,东北三省应把握发展机遇,聚焦于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人力资本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积极推动,不断强化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与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
2024 Vol. 351 (11): 102-111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147 )
       财政与金融
112 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促进还是抑制
王华春, 徐孟志, 李继霞
测度中国207个城市环境治理绩效,实证考察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07~2019年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均值不高,未达到相对有效,但依旧呈现低幅度波动上升趋势。同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从“离散零星”转为“多极核”。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绩效显著负相关,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从流域划分来看,相较于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从区域角度看,北方城市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绩效的“竞次效应”比南方更严重;与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相比,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抑制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负向作用。财政分权对地区环境治理绩效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即本地财政分权不利于本地和邻近城市环境治理绩效提高,空间负溢出效应明显。
2024 Vol. 351 (11): 112-128 [摘要] ( 106 ) HTML (1 KB)  PDF (1708 KB)  ( 178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