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中国研究史(1919—1949) |
| 刘召峰a,b, 张文辉b |
| 浙江大学 a.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58 |
|
|
|
|
摘要 从1919年到1949年,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中国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入中国学者视野、兴起研究热潮、研究转入低潮。近代中国学者认识到,商品、货币拜物教随着私有财产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它根源于生产关系的物化,因此,理论上的批判不足以在现实中消除商品、货币拜物教。他们基本认清了生产资料与资本的本质区别,关注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神秘性。但是,他们没有将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观念(将物的社会规定性“错认”为物的自然属性)同对物的“崇拜”区别开来,也没有明晰地区分拜物教性质与拜物教观念,更没能做到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明确提出来并做出系统的解答。
|
|
| 关键词 :
马克思,
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观念,
拜物教批判理论,
中国研究史
|
|
收稿日期: 2025-05-03
|
|
|
| 作者简介: 刘召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论》研究;张文辉,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
[1]世界地理[M].上海:作新译书局,1902. [2]柯祖基.马氏资本论释义(八)[N].渊泉,译.晨报,1919-06-10(7). [3]鸱夷.廉价拍卖之张阁[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3-03-27(3). [4]陈独秀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张伯简.从原始共产社会到科学的共产社会(六续)[N].民国日报,1924-11-10(12). [6]弼时.马克思主义概略[J].中国青年,1925(77、78):395-410. [7]马哲民.国际帝国主义史论[M].上海:昆仑书店,1929. [8]杨明山.新兴经济学研究[M].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29. [9]吴念慈,柯柏年,王慎名.新术语辞典[M].上海:南强书局,1929. [10]刘埜平.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J].北新,1929,3(24):27-42. [11]吴黎平.社会主义史[M].上海:南强书局,1930. [12]李圣悦.现代社会学理论大纲[M].上海:光华书局,1930. [13]马哲民.精神科学概论[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 [14]张如心.哲学概论[M].上海:昆仑书店,1932. [15]郑学稼.庞巴卫克的经济学说[M].上海:黎明书局,1932. [16]郑学稼.地租论[M].上海:黎明书局,1932. [17]陈豹隐.经济学讲话[M].北平:好望书店,1933. [18]沈志远.新经济学大纲[M].北平:北平经济学社,1934. [19]李达.经济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又铭.商品与货币的研究[J].中法大学月刊,1936,10(1):1-63. [21]杜叔林.经济学原理[M].北平:聚魁堂装订讲义书局,1933. [22]邓世隆.经济原论讲义[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1933. [23]陈啸江.西汉社会“纯经济过程”之解剖(二续)[J].现代史学,1933,1(3、4):51-158. [24]黄宪章.经济学概论[M].上海:现代书局,1934. [25]张东荪.唯物辩证法论战(下卷)[M].北平:民友书局,1934. [26]周宪文.商品本质论[J].暨南学报,1936,1(1):153-173. [27]狄超白.通俗经济学讲话[M].上海:新知书店,1936. [28]柳湜.怎样研究政治经济学[M].汉口:生活书店,1937. [29]李达.社会学大纲[M].上海:笔耕堂书店,1937. [30]政治经济学研究会.政治经济学研究大纲(初稿)[J].共产党人,1940(7):51-72. [31]政治经济学研究会.政治经济学研究大纲(续完)[J].共产党人,1940(8):52-73. [32]邓克生.新经济学讲话[M].桂林:写读出版社,1940. [33]沈志远.近代经济学说史大纲[M].重庆:国讯书店,1944. [34]启扬.新经济学纲要[M].上海:中华书局,1949. [35]马哲民.新社会学[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8. [36]王达夫.经济学读本[M].重庆:读书出版社,1940. [37]胡明.政治经济学大纲[M].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47. [38]方潮声.论新民主主义诸经济范畴(上)[N].大公报(香港版),1948-12-20(5).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J].新青年,1919,6(5):521-537. [4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J].新青年,1919,6(6):612-624. [44]诸青来.资本之真意义[J].银行月报,1924,4(1):1-5. [45]刘召峰.Fetischismus及相关词在马克思著作中的话语变迁[J].现代哲学,2017(1):9-16. |
| [1] |
龚云, 孟虹. 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61(9): 5-11. |
| [2] |
李芳, 李瑞省. 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的四重意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9(7): 16-26. |
| [3] |
刘伟, 桓颖琪.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辨析:争议、误读与澄清[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8(6): 51-62. |
| [4] |
李傲挺. 《资本论》中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批判—建构”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53(1): 75-84. |
| [5] |
吴大娟.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兼谈古典经济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失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81-89. |
| [6] |
刘道一. “资本批判”的概念逻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念论”的核心要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68-78. |
| [7] |
王丽丽. 马克思视域中现实共同体的历史性重建——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17-25. |
| [8] |
史玲.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对《资本论》的五重误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17-25. |
| [9] |
刘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批判的当代价值——兼论资本主义演进新动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18-27. |
| [10] |
王璐源. 马克思对蒲鲁东资本观的批判性超越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28-36. |
| [11] |
王峰明. 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观——与荣兆梓先生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55-71. |
| [12] |
郝大江, 常彩霞, 潘永强. 空间经济均衡:西方经济学的百年流变与范式困境[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2(12): 45-58. |
| [13] |
杨玉华. 中美经贸摩擦及其战略思考——基于生产率优势演进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2(12): 59-75. |
| [14] |
郑礼肖.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74-84. |
| [15] |
宋树理. 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15-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