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2]林岗. 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2(6):1 -6.
[3]吴易风. 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2):53 -66.
[4]吴宣恭. 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3(3):1 -10.
[5]许光伟. 《道德经》与《资本论》关系简说———论中国经济学的思维和语言[J]. 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5):6 -13.
[6]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许光伟. 《资本论》在何种意蕴上是“史书”———兼析《21 世纪资本论》的历史书性质[J]. 武汉:江汉论坛,2016(5).
[8]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第3 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5 -556.
[9]科恩.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8 -9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80.
[11]许光伟. 行动与理论:哈贝马斯批判———《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J]. 北京: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4):25 -35.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 -63.
[13]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16]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13.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