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霍奇森.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六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
[3]斯蒂德曼,斯威齐. 价值问题论战[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斯蒂德曼. 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丁堡骏.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斯拉法. 用商品生产商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7.
[9]吴易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3 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86.
[10]斯威齐. 资本主义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
[11]高岭. 论作为< 资本论> 逻辑起点的商品的性质[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5,(07):36 -43.
[12]丁堡骏. 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1,(01):19 -22.
[13]汪丁丁.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5.
[14]樊苗江,柳欣. 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15]贾根良. 奥地利学派的演进:传统与突变[J].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04,(03):65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