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2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2-09-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刊特稿
5 比较优势还是绝对优势
张衔, 范静媛
根据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其创造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基于实物贸易模型,运用比较成本分析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证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才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从而否定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但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完整考察表明,李嘉图基于比较成本分析确定的比较优势,正是实物贸易中部门内跨国竞争的绝对优势。不仅如此,李嘉图还建立了与其实物贸易相适应的货币模型。这一被学术界特别是主流的即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普遍忽视的货币模型所遵循的正是绝对优势原理。尤其是,李嘉图强调外生技术进步对改变优势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这使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具有动态性和政策意义,为经济落后国家采取赶超战略提供了某种依据。以李嘉图实物贸易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将李嘉图比较成本分析看作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全部内容,而完全忽视了李嘉图的货币模型。但是,分析同样表明,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实际证明的仍然是绝对优势。与李嘉图不同,主流的比较优势理论否定任何违背比较优势的外生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与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形成了明显区别。
2022 Vol. 325 (9): 5-21 [摘要] ( 378 ) HTML (1 KB)  PDF (1728 KB)  ( 1379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2 基于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把握生产方式范畴
罗雄飞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含一般历史关系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关系两个维度,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物象化、事后分析、概念即对象、把研究对象当生命有机体是马克思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把握生产方式范畴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方法的指导。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生产方式范畴具有四种基本含义,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理结构”的不同侧面,判断生产方式各种样态与四种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生产方式与社会整体的其他环节的关系。把握生产方式范畴,不仅是准确解读经典著作的必须,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助于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022 Vol. 325 (9): 22-37 [摘要] ( 190 ) HTML (1 KB)  PDF (1540 KB)  ( 230 )
38 平台经济、数字空间与数字地租——一个马克思地租理论范式的拓展分析
盖凯程, 胡鹏
平台在边界扩张和权力收缩的双向运动中完成了数字空间的“圈地运动”。平台资本家通过控制连接市场的通道,对供求双方实施锁定,并以平台所有者的身份向入驻商家征收数字地租。平台中权力配置的偏向性赋予平台所有者更强的决策自主权,平台容量及优劣空间的分布状况是平台所有者遵循“地租最大化”逻辑的结果。级差地租取决于数据商品的质量和平台生态圈的完整度。在平台经济中,劳动者来源的广泛性和易得性促使劳资之间弱契约关系的形成,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玩劳动”的娱乐属性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劳动者和资本家关于工作日之争的“二律背反”和解表象下隐藏着剥削之实,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更加隐蔽且更为严重。我们应发挥制度优势,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切实保障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022 Vol. 325 (9): 38-46 [摘要] ( 324 ) HTML (1 KB)  PDF (1276 KB)  ( 81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7 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平台经济再定位
谭培文, 赖立
平台经济是历史的、时代的、动态的范畴,是数字时代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平台经济是依托于数字技术和平台、高效服务经济社会的公共数字基础设施,是高度集聚各类市场的新兴经济组织形态。平台经济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数字技术支持、数字资本支持和流通效率支持,通过集聚各类要素市场、构建现代流通网络、打造数字有为政府和完善信息交互渠道,将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织牢基底密网,畅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但与此同时,私人资本控制下的平台经济也存在数字剥削、数字垄断、数字鸿沟和资本逻辑强化等问题,应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加强对平台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规制,科学提升平台经济站位,把平台经济的效率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结合起来,赋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 Vol. 325 (9): 47-56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618 )
57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测度及成因
陈明华, 王哲 ,李倩, 谢琳霄
基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测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水平,并从空间和结构视角分析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近年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程度上升,上游不平衡指数依次高于中游、下游地区,上游与下游间不平衡程度最高;创新性发展差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成因,除此之外,地区内、地区间高质量发展不平衡还分别受到共享性、持续性差异的较大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水平近年有所下降;上中游不充分程度较高,突出短板在于创新性发展;与省会城市相比,非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协调性、创新性、共享性发展不足。因此,解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要重视流域民生共建共享与创新协同发展,实施差别化策略缩小各地区、地区间差异,也需提升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探寻地区与城市特色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2022 Vol. 325 (9): 57-70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1820 KB)  ( 465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71 货币政策与就业:西方理论争论与反思——兼论促进就业的新型货币政策
陈享光, 李晶晶
货币政策能否影响就业,经济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古典经济学、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极端自由主义学说,都否定货币或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而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金融深化论、调节学派、货币循环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等则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回答。尽管西方不同经济学流派存有争议,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区分社会再生产中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的逻辑和路径。实践中二级银行体系下货币政策实施过程贯彻了生息资本的逻辑,货币供给和货币资本化直接服务于金融资本而不是产业资本,助推了金融化和虚拟经济的扩张,造成对产业资本和就业扩大的限制。走出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困境的关键在于正确区分货币与货币资本,厘清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的理论逻辑,创新货币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扩大就业的新型货币政策。
2022 Vol. 325 (9): 71-81 [摘要] ( 191 ) HTML (1 KB)  PDF (1357 KB)  ( 448 )
82 国外政治经济学最新研究述论(2021)
李连波, 刘洺赫
2021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在总论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在经典理论研究方面,推进了剥削理论、阶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研究;在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方面,围绕新自由主义批判、金融化问题、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和帝国主义问题展开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变化。国外学者始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坚持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统一,这方面值得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借鉴。
2022 Vol. 325 (9): 82-97 [摘要] ( 184 ) HTML (1 KB)  PDF (1562 KB)  ( 815 )
       争鸣与探索
98 对“劳动产权”理论的几点质疑
娄澜
“劳动产权”理论认为劳动者对自身的劳动及劳动成果拥有产权,该产权是劳动者不可让渡、不容侵犯、不能转让或者买卖的基本权利。有些学者通过这一理论陈述了私有财产的正当性,主张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生产出的一切都是自己当然的私有财产,劳动者拥有完全享用他们所创造的产品的绝对权力。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工人获得全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虽然“劳动产权”理论的意图是要保障劳动者能够合理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其误解了产权的概念,没有认清产权关系的内涵、组成及其内部结构,用之于资本主义企业,没能揭露出劳动者被剥削的根本原因;用之于社会主义企业,其主张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的模式,可能陷入私有化的陷阱。错误的“劳动产权”理论必然在社会实践中引发许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2 Vol. 325 (9): 98-106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1281 KB)  ( 673 )
107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方法
王珊
对亚当·斯密将劳动的生产性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联系在一起这一错误成分的批判以及对生产劳动是与资本交换的劳动这一正确见解的发挥,马克思完成了对生产劳动理论的科学革命。马克思从社会形式规定性的角度回答了为何提供服务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以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几乎不表现为生产劳动。通过将生产劳动置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呈现了生产劳动的全貌,不仅在“质”上从劳动的社会形式规定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还在“量”上阐明了生产劳动之于资本积累的决定性作用。
2022 Vol. 325 (9): 107-114 [摘要] ( 194 ) HTML (1 KB)  PDF (1266 KB)  ( 296 )
       改革开放论坛
115 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经济发展效应
陈俊
行政审批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可以产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利用我国发明专利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分析表明,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显著提升了城市每单位发明专利存量的经济产出水平,并增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对城市创新悖论的治理效应。同时,随着审批中心设立时间的增长、进驻部门和事项的增多,创新悖论治理效应不断增强。审批中心设立主要通过技术多样化和技术—产业匹配两条路径产生创新悖论治理效应,但未能有效地激活产业多样化这一路径。据此,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和优化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2022 Vol. 325 (9): 115-128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1695 KB)  ( 423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