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2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刊特稿
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化
郭冠清, 陈健
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认识客观规律而构造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反推动作用,认识越充分,上层建筑的推动作用越大。法律上层建筑也遵循这一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过程也是法治化不断完善的过程,法治规范引导的主动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在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指导思想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随着对客观规律把握程度的不断提高,指导思想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无论经济建设还是法治建设都是如此,使得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更加主动地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共同构成新时代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的双支柱。
2022 Vol. 323 (7): 5-14 [摘要] ( 133 ) HTML (1 KB)  PDF (1365 KB)  ( 124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5 唯物史观原理与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基于《资本论》的考证
许光伟, 胡璇, 王帅
《资本论》确立了历史研究典范,提炼了两个基本的通史范畴:自然历史过程和经济的社会形态;关联二者的道路工具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系统工具是由矛盾过程支架的历史发生过程,对象形态是共同体—商品,此为唯物史观之原理与表达。《资本论》弘扬之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要旨在于确立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学科规范,拒绝逻辑解释学与历史现象学;研究线索为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工具)→元、亨、利、贞的统治原理→生产史观、阶级史观、经济史观、思想史观的结构原理→历史世界对象,叙述线索为共同体—商品→阶级线索→统治线索→道路和系统之统一→经济的社会形态。说到底,唯物史观是针对发生过程和矛盾过程之历史原理(对阶级剥削方式提供“逻辑说明”)及其工具原理(对阶级统治方式提供“逻辑证明”)的统一。如果忽视唯物史观原理,孤立地理解“经济决定论”,则必然导致经济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估这一命题,为着寻找走出财产的必然性统治及资本意识形态的途径。在当下语境中,突出“历史本位”,显得尤为关切!这也意味着“宗法”与“算法”是历史中层累的两条统治路线,其扬弃行动交织前行,进一步引出有关科学解析式机理探究的问题,定格社会主义范畴的理论性质和道路品格。
2022 Vol. 323 (7): 15-33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938 KB)  ( 135 )
34 人工智能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徐志向, 罗冬霞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首要前提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本身存在社会使用形式的差别,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人工智能作为以精准性和通融性为典型特征的战略性技术,对劳动过程、劳动就业、劳动者自身发展以及劳动收入产生了深刻影响,既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促进劳动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由于资本替代劳动潜力的释放也存在引致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内在风险。新时代背景下,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在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不断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2 Vol. 323 (7): 34-44 [摘要] ( 350 ) HTML (1 KB)  PDF (1389 KB)  ( 66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5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世界市场的探索及其理论创新
杨慧玲, 易恩文
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历史、辩证地分析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主导性及其对落后国家发展的作用,把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世界市场发展的落脚点,形成党的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市场是落后国家配置产品和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增进分工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要主动应对规则、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治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摆脱世界市场的失衡积累逻辑,有效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新时代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促进世界市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互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2 Vol. 323 (7): 45-53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1295 KB)  ( 112 )
54 从注重“地的繁荣”转向追求“人的幸福”——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目标与新趋势研究
赵祥, 李方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已从以往注重“地的繁荣”收敛向追求“人的幸福”趋同转变,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与“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新目标上。基于新目标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总体上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但仍存在东北等部分地区发展水平偏低、东部板块内部发展分化严重以及各地区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未来要重点支持东北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着力消除各大区域板块内部发展差距,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跨区扶贫协作制度,加快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探索构建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考核与预警机制。
2022 Vol. 323 (7): 54-65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1543 KB)  ( 153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6 雅克·比岱对《资本论》方法的“分析式”阐释及其评价
王一成
《资本论》诞生至今,围绕其争论最多的就是逻辑起点与阐述方法。这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层方法论问题,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体现着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在雅克·比岱看来,《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制定与阐述方法的调整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对此只能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差异中去寻求根源。而提及《资本论》的方法,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关系。比岱的判断是,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的思想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就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言,黑格尔辩证法在帮助马克思突破古典经济学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他建构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构成“认识论的障碍”。从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起点的制定、《资本论》阐述方法的实质性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关系问题等方面入手,清晰梳理与客观评估比岱的《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于准确理解比岱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思想起点与深刻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022 Vol. 323 (7): 66-76 [摘要] ( 185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140 )
       争鸣与探索
77 对“资本中性论”及其思想方法的分析
张俊山
在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分析中,最关键、最要害的内容是: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理论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资本”指出了科学的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正确制定对待资本的政策,必须坚持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思想理论。用拜物教观念认识和解读资本是当前一些错误认识的基本特征。当前的资本拜物教观念集中表现在“资本是生产要素”这一认识上。这一认识脱离生产关系去认识资本,把资本当成自然物、中性物。这一认识的理论支撑是“资本二重性”,“资本二重性”存在着逻辑错误,它把生产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已经是二重属性中的一重说成是具有二重性。资本中性的观念还产生于市场经济中性的观念,而市场经济中性观念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理论探索中出现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从基本原则、奋斗理想走向具体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必然要以利用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范畴、机制为起点,在利用过程中要按照社会主义要求限制资本,给它设置“红绿灯”,进而对它们进行改造、最终用社会主义经济范畴、机制取代它们。
2022 Vol. 323 (7): 77-86 [摘要] ( 343 ) HTML (1 KB)  PDF (1362 KB)  ( 231 )
87 比较视野:吴易风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贡献
彭五堂, 刘学梅
吴易风教授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思想史和西方经济学,自觉地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比较。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他梳理清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来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性伟大变革;通过对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他澄清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在特定条件下的实用性这二重性质,在分析批判西方经济学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它的有用成分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改革观与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比较研究,他揭露和批判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吴易风教授的比较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发展具有独特贡献。
2022 Vol. 323 (7): 87-98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451 KB)  ( 137 )
       改革开放论坛
99 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影响机理与经验证据
贺立龙, 张馨月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成为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优化营商环境两个途径,促进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进一步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弥合区域“数字鸿沟”、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构建创新要素汇聚机制,有助于发挥数字经济在制造业提质增效中的引擎功能。
2022 Vol. 323 (7): 99-112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1683 KB)  ( 286 )
113 国家审计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视角
唐雪松, 白静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及其治理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探究国家审计如何影响城投债风险溢价以及相应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治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通过监督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显著降低城投债风险溢价水平,这种监督效应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越高时,即当地方政府承担隐性担保责任、城投债发行主体行政级别较低或为新增债务融资时越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独立性越高,或者审计环境越好时,国家审计的债务治理效应越强。因此,应该加强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国家审计在权力制约机制中的作用,并从根源上识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成因,有效治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2022 Vol. 323 (7): 113-127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591 KB)  ( 143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