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7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财政与金融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论《资本论》俄国化与中国化(下)——兼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
丁堡骏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历史逻辑上表现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其典型是《资本论》的俄国化与《资本论》的中国化。《资本论》俄国化和中国化,最重要的是运用《资本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分析俄国和中国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得出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道路的结论。《资本论》俄国化和中国化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坚持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道路。《资本论》俄国化出现曲折和失败,在于没有很好地坚持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道路。因此,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资本论》中国化,坚持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道路。
2018 Vol. 274 (6): 5-16 [摘要] ( 431 ) HTML (1 KB)  PDF (1080 KB)  ( 1304 )
17 论《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
屈炳祥
科学的批判精神是《资本论》的一种固有本质属性,这是由它的创作者马克思本人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其总的立论基础,而且还渗透在它的各个方面,使《资本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体范畴、基本原理、逻辑结构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因而,辩证法所具有的那种“批判的和革命的”品质就成了《资本论》及马克思主义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的“下册”,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具有同一个基因与同一个本质。今天研究《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正好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续接红色基因,传承革命品质,起到强根固本的作用。
2018 Vol. 274 (6): 17-26 [摘要] ( 409 ) HTML (1 KB)  PDF (1060 KB)  ( 63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7 系统把握化解主要矛盾的三个维度——学习十九大精神感悟
杨承训
继十九大之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总结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内涵博大精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经济系统论包含三个理论维度:纵向,把握主要矛盾转换和化解的新时代特点,善于应对机遇和挑战;横向,把握化解主要矛盾多元“体系工程”集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为动力,实现高标准的现代化;发展环境,把握发挥社会主义强大的系统优势,为实现持久健康良性循环发展打造平台“体系”。
2018 Vol. 274 (6): 27-34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1038 KB)  ( 719 )
35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性研究——以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为视角
周晓梅
中国在马克思、列宁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所决定的,也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8 Vol. 274 (6): 35-41 [摘要] ( 407 ) HTML (1 KB)  PDF (1026 KB)  ( 676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2 论自然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基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阐释
陈亮, 周卫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对资本的隶属关系逐渐从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变,这种转变始终与资本积累对生态剩余的榨取紧密相关。资本为了积累的需要,对自然不断进行“改造”,加大对生态剩余的获取,以促进生态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对自然的“改造”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减缓了生态剩余的下降,另一方面又压缩了生态剩余增长的空间,使资本积累面临着双重考验,即不断加深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不断压缩的生态剩余获取空间,最终导致生产条件遭到破坏,使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资本积累的实现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自然对资本隶属关系的演进特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绿色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
2018 Vol. 274 (6): 42-49 [摘要] ( 374 ) HTML (1 KB)  PDF (1040 KB)  ( 505 )
50 商品抑或资本:对西方主流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韩英
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力是其所有的商品还是资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通过将劳动力视为资本,人力资本理论将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物的分析框架扩展到了对人的分析上,从而对困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系列“经济之谜”作出了貌似合理的解答。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经济之谜”都根源于新古典经济学本身逻辑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人力资本理论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去对本身并不存在的问题求解,注定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018 Vol. 274 (6): 50-57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1200 KB)  ( 502 )
       争鸣与探索
58 马克思主义小农理论的早期争论:捍卫与发展
付小红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围绕资本集中规律是否客观存在、是否适用于农业,小农历史命运以及怎样正确对待小农等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争论的焦点,以福尔马尔和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公开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小农理论,恩格斯、考茨基和列宁与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批判福尔马尔等在改造小农问题上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时,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正确对待农民的原则、方针和政策;针对伯恩斯坦等“小农经济稳固论”者对马克思资本集中规律在农业中作用的否定,考茨基提出并论证了资本集中规律作用于农业的特殊形式;通过对自由主义民粹派以及修正主义分子“小农经济稳固论”的批判,列宁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和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情况来考察农民分化问题的科学方法,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划分农村阶级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提出了农业资本主义两种演进类型的理论。这场争论不仅使“小农经济稳固论”彻底破产,也使马克思主义小农理论在争论中得到不断发展。
2018 Vol. 274 (6): 58-66 [摘要] ( 546 ) HTML (1 KB)  PDF (1047 KB)  ( 1941 )
67 科技创新引发经济学的“深刻变革”——经济学界对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的历史述评
康乃馨, 张新宁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将引发经济学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个高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对科技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经历了早期研究、激烈争论、达成共识等发展阶段。回顾历史,经济学界曾经在科技创新问题上开错药方,2003年他们提出“依附西方论”“引进低成本论”“创新陷阱论”等错误观点,受到了科技界、企业界的批评。因此,经济学界应当关注科技创新,用“第一动力”论武装自身。
2018 Vol. 274 (6): 67-74 [摘要] ( 850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859 )
       改革开放论坛
75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迟明园, 金兆怀
服务贸易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较低,但大体上呈递增态势。东北三省之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服务贸易进口差异性较小,但出口差异性较大;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进口增加对经济增长并无显著影响。为了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东北地区应通过优化产业关联性,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性,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应增加居民收入,满足居民对高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应推动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应注重服务贸易专业人员的培养,完善相关制度,留住高端人才,进而推动东北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
2018 Vol. 274 (6): 75-81 [摘要] ( 431 ) HTML (1 KB)  PDF (1027 KB)  ( 645 )
82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困境与出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刘宇, 唐亚阳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面临家庭供给能力弱化,政府供给不足,市场供给失灵等诸多困境,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这既是有效应对“银发浪潮”,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客观要求和关键举措,也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使然和应有之义。这就要求,变革供给理念,构建协同供给体系,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2018 Vol. 274 (6): 82-88 [摘要] ( 374 ) HTML (1 KB)  PDF (1029 KB)  ( 818 )
       财政与金融研究
89 “中国货币之谜”的国内解读与理论检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批判
卢江, 陈弼文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2018 Vol. 274 (6): 89-96 [摘要] ( 851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837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