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创新引发经济学的“深刻变革”——经济学界对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的历史述评 |
康乃馨1, 张新宁2 |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郑州 450002 |
|
|
摘要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将引发经济学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个高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对科技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经历了早期研究、激烈争论、达成共识等发展阶段。回顾历史,经济学界曾经在科技创新问题上开错药方,2003年他们提出“依附西方论”“引进低成本论”“创新陷阱论”等错误观点,受到了科技界、企业界的批评。因此,经济学界应当关注科技创新,用“第一动力”论武装自身。
|
|
关键词 :
科技创新,
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收稿日期: 2017-08-16
|
|
基金资助:复旦大学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IAH6281420/04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KS001) |
作者简介: 康乃馨(1990-),女,上海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张新宁(1981-),男,河南镇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8.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5]杨承训,张新宁.论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三个高度[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5(6):59-66. [6]杨承训.科技主导型经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支撑[J].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1(5):59-62. [7]杨承训,承谕.“科技——第一生产力”规律在经济科学中的创新[J].郑州: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27-32. [8]杨承训.“五环论”:社会再生产的大变革[N].北京:社会科学报,2000-09-07. [9]杨承训,承谕.科技经济新范畴:标准化经济[J].广州:南方经济,2002(12):38-41. [10]赵忆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论争[J].北京:瞭望新闻周刊,2003(27):14-17. [11]程恩富,丁晓钦.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3(9):20-25+73. [12]程恩富,尹栾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J].北京:经济学动态,2009(4):63-66. [13]杨承训.“第一动力”论的重大意义[N].北京:人民日报,2015-05-27. [14]卫兴华.为中国政治经济学增添新内容[N].北京:北京日报,2015-12-14. [15]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八个重大原则[J].南京:唯实,2017(1):26-30. [16]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J].北京:新视野,2017(2):5-11. [17]洪银兴.新发展理念破解“无意义的增长”[N].北京:新华日报,2017-01-26. [18]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N].北京:光明日报,2015-12-07.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0. [20]顾海良.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蕴[J].北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1):4-7. [21]程恩富,谭劲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1):13-19. [22]洪银兴.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7(5):5-15. [23]习近平.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北京:人民日报,2015-03-05. [24]吴敬琏.“三驾马车”分析框架有重大缺点[N].北京:北京日报,2015-03-16. [25]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北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08-06. [26]张维迎.中国政府近三十年改革靠的是西方国家积累的创新[DB/OL].北京:财经网,2013-04-06. [27]胡鞍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J].北京:中国科技产业,2003(9):23-29. [28]王擎.“十一五”规划强调自主创新是动力还是陷阱?[DB/OL].http://news.sohu.com/20051101/n227358024.shtml [29]承谕,新宁.科技自主创新是动力不是“陷阱”——评林毅夫的“自主创新陷阱论”[DB/OL].http://www.unjs.com/aeconomy/jj/aeconomy_36909.html [30]杨承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N].北京:人民日报,2003-12-26. [31]乔地.穷国能否办大科技?怎样办大科技?经济学家杨承训评析五大认识误区[N].北京:科技日报,2003-08-26. [3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N].北京:人民日报,2006-02-10. [33]Laura Geggel. Senior Writer. Science Leader No More? China Challenges US Dominance[DB/OL]. https://www.livescience.com/59507-china-science-catching-up-to-usa.html, 2017-6-15. [34]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0. [35]杨承训.掌握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规律[N].上海:文汇报,2016-07-03. [36]习近平.加快构建适应履行使命要求的装备体系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N].北京:人民日报,2014-12-05. [3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5. |
[1] |
贾利军, 陈恒烜. 建党百年来党的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逻辑与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0(6): 5-14. |
[2] |
洪银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经济学地位的几个问题[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8(4): 27-32. |
[3] |
方兴起.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新结构经济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8(6): 63-72. |
[4] |
王生升. “一带一路”建设对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的历史超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7(5): 28-36. |
[5] |
郎威, 陈英姿. 绿色发展理念下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改革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5(3): 105-112. |
[6] |
张旭, 王天蛟. 魁奈经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与中国溯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为观照[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3(11): 26-35. |
[7] |
何自力, 岳欣. 新时代我国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2(10): 24-33. |
[8] |
张俊山. 科学抽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中的意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3(1): 35-44. |
[9] |
孙迎联, 李炳炎.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3(1): 45-53. |
[10] |
刘明远, 李彬.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须有合理的学科定位与边界划分[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6(6): 30-37. |
[11] |
李炳炎, 余飞. 从分享到共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嬗变[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4(4): 21-37. |
[12] |
程昊, 程言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范畴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2(2): 34-41. |
[13] |
陈柏良, 李闽榕. 习近平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意旨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90(10): 28-41. |
[14] |
刘学梅. 也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与顾海良教授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1(1): 65-75. |
[15] |
屈炳祥. 论《资本论》的科学批判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4(6): 17-2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