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5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互联网级差收益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马艳,刘泽黎
互联网可被看作是一块虚拟的土地,从而可引入级差概念来区分不同等级的互联网收益,并将地租理论应用于互联网级差收益的理论分析之中。互联网收益级差性首先与互联网的定价直接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但是,互联网是一个由互联网技术链接和支撑的虚拟空间,由此承载的价值运行与实体经济载体承担的价值不同,前者是劳动的产品,后者与劳动的联系不大。为此,依附互联网虚拟空间获得的收益,也与依附实体经济载体获得的收益不同。
2017 Vol. 258 (7): 5-11 [
摘要
] (
339
)
HTML
(1 KB)
PDF
(1057 KB) (
857
)
12
《资本论》的科学性与历史创造性——基于《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比较研究
屈炳祥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50周年。150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逻辑震撼力与理论说服力为世人所折服。它不仅被全世界劳动者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而且也越来越得到中外学术界和国家政要的普遍关注与青睐,至今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世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先生近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被誉为“21世纪新版的资本论”,“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溢美之辞。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皮凯蒂先生的书只不过是高山下的一抔黄土;而《资本论》是亘古以来的一座思想高峰,一部具有醒世价值的历史圣典。
2017 Vol. 258 (7): 12-20 [
摘要
] (
308
)
HTML
(1 KB)
PDF
(1043 KB) (
516
)
21
国际价值、贸易利益与经济政策
胡方
从国际分工、剩余价值与贸易利润的相互关系角度,通过建立和扩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的理论模型,分析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时的利益得失及相关政策措施,分析得出,相互贸易的国家极力追求贸易利润,但其结果具有差异: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润的同时,另一国会出现贸易利益的损害。某个国家单独采取关税政策时,该国会获得更多贸易利益;两个贸易国家同时采取关税政策时,会出现纳什政策博弈,各国通过这种政策博弈获得相关的利益。
2017 Vol. 258 (7): 21-28 [
摘要
] (
288
)
HTML
(1 KB)
PDF
(1059 KB) (
41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俊山
“新常态”提出的许许多多现实问题启示我们,在运用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理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把这一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厚的基础之上,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看问题,用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结构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给予系统化、充实化,并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具体实际,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健康发展。
2017 Vol. 258 (7): 29-35 [
摘要
] (
444
)
HTML
(1 KB)
PDF
(1005 KB) (
512
)
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
王胜利,白暴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状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逐步构建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念论、经济创新发展动力论、经济创新发展主体论、经济创新发展产业新体系论和经济创新发展制度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创新发展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2017 Vol. 258 (7): 36-44 [
摘要
] (
983
)
HTML
(1 KB)
PDF
(1038 KB) (
579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45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的学理价值
李风华,万康
国内学术界对凡勃伦思想的研究大多强调其制度分析,忽略了其中更为突出的阶级分析。作为一个结构性概念,阶级分析占据主导的方法论地位,可以对许多制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而制度总体上是一种状态结果,是有待解释的,因而制度分析只是一种补充。澄清凡勃伦的方法论也蕴含了如何看待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问题。将凡氏的阶级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凡氏的阶级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具有补充作用。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和借鉴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在非本质性的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及相关概念工具的构建方面是必要的。
2017 Vol. 258 (7): 45-51 [
摘要
] (
398
)
HTML
(1 KB)
PDF
(1017 KB) (
1167
)
52
预期情绪动机观与经济决策悖论问题的消解
刘晓东,刘力臻
在决策者生态理性和决策者自利性的假设条件下,心理学中的后悔理论可以引入到经济学的预期效用理论中。作为预期效用理论的辅助,后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决策悖论问题。改进的后悔理论认为:预期后悔和预期欣喜情绪可以转化为人们决策的动机——避免后悔或者追求欣喜;在预期效用值相近的情况下,避免后悔或追求欣喜成为了影响人们进行决策的主要因素。避免后悔或追求欣喜的决策动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偏好反转”现象。
2017 Vol. 258 (7): 52-58 [
摘要
] (
369
)
HTML
(1 KB)
PDF
(1041 KB) (
1042
)
争鸣与探索
59
一篇反对基本经济制度、鼓吹私有化的文章——评《中国经济新阶段的发展驱动转型与制度治理建设》一文
周新城
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历经艰苦探索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且载入宪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是“让民营经济主体化”,是关系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原则问题。私营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绝不能成为主体;只能被鼓励、支持和引导,绝不能起主导作用。必须充分估计私有化的危害:从政治上说,私有化是会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从经济上说,私有化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历史倒退行为;从意识形态来说,私有化必然导致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思想泛滥。
2017 Vol. 258 (7): 59-65 [
摘要
] (
318
)
HTML
(1 KB)
PDF
(1005 KB) (
637
)
66
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兼与裴长洪研究员商榷
李济广
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界定所有制的范围。所有制包含全部社会财产所有权,其中包括耐用消费品、住房、借贷资本等,但直接经营性资本起主导作用。所有权的性质要根据生产关系,即财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处置、收益分配的状况来判定,其中分配关系及其剩余归属最重要,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状态是最本质体现。把握所有制结构还要分析居民财产分布、宏观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裴长洪研究员在《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得出2012年中国公有制经济资产占经营性总资产55%的结论,其所有制性质界定、统计范围和计量方法等方面存在错误。
2017 Vol. 258 (7): 66-77 [
摘要
] (
295
)
HTML
(1 KB)
PDF
(1081 KB) (
832
)
78
马克思的财富及财富创造理论
陈晓君
马克思认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财富由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因此,货物和货币都是财富,扩大消费能促进财富增长。信用扩张推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而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扩张又极大地推动国民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财富的增长。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首先表现为金融活动,或者说表现为信贷活动。金融活动决定消费和投资活动,进而决定财富的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2017 Vol. 258 (7): 78-84 [
摘要
] (
327
)
HTML
(1 KB)
PDF
(1010 KB) (
926
)
改革开放论坛
85
共享发展何以可能:一个劳资利益失衡纠偏的视角
易淼,赵磊,葛浩阳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直面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蓄积的利益失衡问题。作为利益失衡问题的轴心,劳资利益失衡问题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等方面充分显现,成为当前共享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在改革开放的整体视域下,劳资利益失衡是宏观所有制结构变迁、中观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微观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共同结果。结合劳资利益失衡的形成逻辑,当前应通过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维度结构性调整对劳资利益失衡进行系统纠偏,以之推进共享发展。
2017 Vol. 258 (7): 85-89 [
摘要
] (
430
)
HTML
(1 KB)
PDF
(987 KB) (
477
)
90
基于加强国有经济视阈的我国政府反垄断监管改革研究
唐永军
企业的垄断行为一直为西方经济理论所诟病,但纵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反垄断监管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发现,政府监管并没有完全按照经济理论进行实践,而是依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经济主体展开“双重标准”。伴随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际资本与跨国公司占据我国的市场份额日益增多,对我国反垄断监管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保证中国企业守住阵地,实现“走出去”的政策目标,必须辩证地认识反垄断监管的“双重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率为反垄断监管的目标,通过相机抉择保证我国政府反垄断监管的适度性与灵活性。
2017 Vol. 258 (7): 90-96 [
摘要
] (
291
)
HTML
(1 KB)
PDF
(1008 KB) (
348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