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5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与马克思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顾海良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对政治经济学史基本脉络和过程特点的系统论述,从多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政治经济学史研究中社会观和历史观及其阶级观,是马克思经济思想观的核心立场和根本方法。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演化的探讨,清晰地表达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史流派或学派研究的基本导向。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注重对不同经济学家的“著作和性格方面”的“比较研究”,注重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民族对比的起源性”的比较分析,构成马克思经济思想史观的重要内涵,也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各种流派或者学派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规定。
2017 Vol. 258 (5): 5-12 [
摘要
] (
1351
)
HTML
(1 KB)
PDF
(1053 KB) (
643
)
13
评两种关于转形问题是“伪问题”学说
王小军
冯金华教授的价值转形“伪问题”学说把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限定在两大部类,同时把简单再生产条件引入转形问题研究,全面否定了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从而错误地认为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余斌教授“伪问题”学说从总体上看坚持了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强调劳动价值论在转形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同样把简单再生产条件引入转形问题的研究,对要素投入生产价格和价值差额进行了简单化处理,认为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百年难题是一个“伪问题”。这两种关于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学说虽有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转形问题。转形问题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理论难题。
2017 Vol. 258 (5): 13-20 [
摘要
] (
348
)
HTML
(1 KB)
PDF
(1051 KB) (
48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探析
于金富
作为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又具有特殊的民族性与鲜明的时代性。为了真正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指导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我们应当从科学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等各个方面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性。
2017 Vol. 258 (5): 21-29 [
摘要
] (
434
)
HTML
(1 KB)
PDF
(1052 KB) (
710
)
30
混合所有制改革视阈下的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
王子林
在当前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争议颇多,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所有制格局进行了分析。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经典文本出发,在探寻混合所有制理论渊源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制变迁轨迹进行了梳理。试图解答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的认识误区,对于准确理解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实质以及进一步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017 Vol. 258 (5): 30-36 [
摘要
] (
389
)
HTML
(1 KB)
PDF
(1029 KB) (
473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37
经济学科的价值取向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意识形态
朱富强
任何经济理论和政策都必然具有特定目标和利益取向,这导致了不同经济学理论往往得出不同的经济政策指向,也表现为不同经济学说流派对特定群体的利益反映。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试图借助数学逻辑来表明其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数学措辞也只不过是一种增强论点说服力的“暗喻”,目的在于掩盖其内在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取向。事实上,现代主流经济学根基于自然主义思维、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观以及边际主义分析方法等之中,从而内含了维护现状的意识形态;相应地,现代职业经济学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特性,以致不能、不愿也不敢触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现代主流经济学尽管内含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却刻意地运用数学模型来包装成一种客观科学,就成了一种以客观和中立为借口抵制批判的“数学骗术”,最终将使经济学科退化为一门“伪科学”。
2017 Vol. 258 (5): 37-49 [
摘要
] (
406
)
HTML
(1 KB)
PDF
(1124 KB) (
629
)
50
批判与偏离: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二元性
蒋南平,蒋 玲,谭琼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理论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框架,在理论上具有二元性。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从消费需求角度强调应用合理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但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上却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后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注重从社会生产和供给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关系和制度环境对生态问题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时,应当从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的本质原因,并辩证的看待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7 Vol. 258 (5): 50-56 [
摘要
] (
320
)
HTML
(1 KB)
PDF
(1028 KB) (
619
)
争鸣与探索
57
《资本论》的基本方法与主题
罗雄飞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辩证法思维原理的具体化和科学实证化,体现了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独特的把握方式。它把成熟的典型的具体对象,当作性质稳定的同一生长阶段的有机体,依照实验科学的方式设定科学认识活动的严密条件,通过剖析典型获得一般规定,因而一般与特殊、个别是直接统一的。《资本论》的首要主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以往政治经济学蕴涵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的批判,也是对它们的价值立场的批判,归宿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或由此派生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运动规律的揭示从属于理论批判的任务和要求。原理部分的终篇是在科学认识基础上对首要主题的集中阐发,它与直接的理论批判即理论史部分的结论完全一致,不能把它看成客观对象的客观逻辑的“完整性”反映。
2017 Vol. 258 (5): 57-68 [
摘要
] (
537
)
HTML
(1 KB)
PDF
(1107 KB) (
397
)
69
经典作家对中西方社会差异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吴遵杰,吴张玲琳
中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本是各有分殊的,但法治、契约、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难题是每种社会形态都必须面对的。脱胎于中世纪的西方社会较早地应对了法治、契约等课题,促使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但在公平与效率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封建专制皇权与士绅共同压榨小农的社会结构上。我们在市民社会未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需要重温经典作家对社会形态的深刻见解,并探索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和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以上难题。
2017 Vol. 258 (5): 69-76 [
摘要
] (
280
)
HTML
(1 KB)
PDF
(1054 KB) (
672
)
改革开放论坛
77
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险与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陶纪坤
失业保险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保障项目之一,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除少数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能从开发商或政府获得高额补偿金之外,其他欠发达地区处于适龄劳动力的失地农民一般得到的补偿较低,他们的可持续生计面临挑战,亟需失业保险的保护和促进其再就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失去土地对农民参加失业保险的意愿影响显著;与没有失去土地的农民相比,失地农民更愿意参加失业保险。现阶段,政府应改革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到失业保险的保护之中,促进他们有效就业,从而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2017 Vol. 258 (5): 77-84 [
摘要
] (
327
)
HTML
(1 KB)
PDF
(1061 KB) (
361
)
85
普惠金融助推精准脱贫的理论与政策思考
陈建伟,陈银娥
普惠金融既注重资金的投入效率,又注重资金的风险防控,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成本高,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二是金融扶贫对象识别出现偏差,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不高;三是普惠金融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四是普惠金融组织风险防范不够,资金融通渠道狭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制度的约束;五是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瞄准扶贫攻坚的五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选择适合中国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模式。
2017 Vol. 258 (5): 85-90 [
摘要
] (
346
)
HTML
(1 KB)
PDF
(1024 KB) (
804
)
91
从英国脱欧看欧盟内部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王凡一
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缺少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能力。虽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现了统一,但各成员国却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这种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各国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幅度减弱。一些欧盟国家的执政党为了获取民众的选票,不顾本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长期实行高社会福利的政策,过高的福利支出成为了政府的沉重经济负担,政府负债累累。而且欧元区的金融监管不足,与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不相适应,也为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2017 Vol. 258 (5): 91-96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1015 KB) (
789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