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2]洪银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24(2):7-9.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4]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田方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宋宪萍,康萌.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缘起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19(9):72-83+113. [6]张二震,戴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思路——基于中间品贸易的分析[J].开放导报,2024(1):15-25. [7]贾利军,陈恒烜.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2(9):26-39. [8]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Ashton T 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60-1830[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2. [10]Clark G.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60-1860[J]. World Economic History, 2005: 1-65. [11]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M].沈宏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8. [12]江飞涛.技术革命浪潮下创新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思考[J].学术月刊,2022,54(4):50-62. [13]中国科学院编译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应用科学研究组织[M].北京: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译,1958:150. [1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XVI. [15]玛丽安娜·马祖卡托.创新型政府:构建公共与私人部门共生共赢关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9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1. [17]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基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3):66-77。 [18]魏旭,张艳.知识分工、社会资本与集群式创新网络的演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24-27. [19]曾国屏.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3. [20]盖凯程,韩文龙.新质生产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56-58. [21]贾利军,郝启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历史回溯、现实审视与政策实践[J].教学与研究,2024(5):45-58. [22]人民日报评论部.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N].人民日报,2024-08-12(05) [23]刘旭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N].光明日报,2024-02-27(011). [24]贾根良.国有企业的新使命:国家创新意志的政策工具[J].教学与研究,2023(3):47-55. [25]贾利军,陈恒烜.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机制创新与突破路径[J].经济学家,2023(12):4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