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军,刘建民.财税政策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效应研究[J].南京:产业经济研究,2014(6):21-30. [2]王方方,李宁.我国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时变效应[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11):132-147. [3]张林.县域财政金融服务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1772个县域数据的比较研究[J].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1):61-72+159-160. [4]仲颖佳,孙攀,高照军.基于时空数据的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来自28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成都:软科学,2020(10):56-62. [5]Shah A.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Performance[R].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5:3786. [6]储德银,建克成.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J].成都:经济学家,2014(2):80-91. [7]汤蕴懿,闫强.上海“营改增”试点的长期财政效应:必要性和实证检验[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14(5):113-120. [8]倪红福,龚六堂,王茜萌.“营改增”的价格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6(12):23-39. [9]汪卢俊,苏建.增值税改革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吗?——基于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改革的研究[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9(4):95-102. [10]高利芳,张东旭.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J].北京:税务研究,2019(7):89-95. [11]Wang Z, Singh-Ladhar J,Davey H. Business Tax to Value-added Tax Reform in China[J]. Pacific Accounting Review, 2019, 31(4):602-625. [12]何代欣.“营改增”的政府间收入分配效应——基于税收收入弹性变动的测算与评估[J].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84-93. [13]卢洪友,王云霄,祁毓.“营改增”的财政体制影响效应研究[J].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71-83. [14]苏航,魏修建,张美莎.“营改增”政策对城投债发行规模的影响[J].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5):96-104. [15]王健,黄静,吴群.“营改增”下的土地财政: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约束[J].上海:财经研究,2019(6):17-28. [16]Han L, Kung J. Fiscal Incentives and Policy Choices of Local Governments: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5, 116(3):89-104. [17]陈晓光.财政压力、税收征管与地区不平等[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6(4):53-70+206. [18]包国宪,关斌.财政压力会降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效率吗——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4):38-48. [19]孙开,张磊.政府竞争、财政压力及其调节作用研究——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为视角[J].北京: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5):22-34. [20]李永友,严岑.服务业“营改增”能带动制造业升级吗?[J].北京:经济研究,2018(4):18-31. [21]魏旭.马克思的产业升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结构转型的指导意义[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6):40-48+107. [22]陈晓光.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异与效率损失——兼议对“营改增”的启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3(8):67-84+205-206. [23]魏旭,梁月.马克思的产业多样化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结构转型[J].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6-13. [24]俞剑,方福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5):68-78. [25]于文超,殷华,梁平汉.税收征管、财政压力与企业融资约束[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8(1):100-118. [26]陈思霞,许文立,张领祎.财政压力与地方经济增长——来自中国所得税分享改革的政策实验[J].北京:财贸经济,2017(4):37-53. [27]孙正.流转税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吗?——基于“营改增”视角的PVAR模型分析[J].上海:财经研究,2017(2):70-84. [28]周昌林,魏建良.产业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07(6):15-21. [2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北京:心理学报,2004(5):614-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