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廉·配第.爱尔兰的政治解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1. [2]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6. [3]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福柱,刘曙光.马克思劳动协作观与产业地域分工的理论渊源辨析[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6,(11):11-13. [6]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宋宪萍,孙茂竹.资本逻辑视阈中的全球性空间生产研究[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59-66. [8]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魏旭,谭晶.资本积累、空间修复与产业转移[J].成都:经济学家.2016(8):5-10. [10]丁堡骏,魏旭.马克思价值转形视阈下的产业转移思想[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5(9):21-26. [11]李建平等.政治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7. [12]王燕,杨彦华,王凤双.新编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76-7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4. [14]何自力.产业变迁与资本主义的衰落[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10):33-4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575. [17]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61-363. [18]朱云平.〈资本论〉转型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博士论文.泉州:华侨大学,2012:56. [19]程恩富,仉建涛.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77-281. [20]徐春华.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7,(2):25-3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2-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