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廉·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3]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8-11. [4]威廉·L.罗宾逊.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8-369. [7]赵秀丽,段晓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资本关系的演化——基于资本运动的视角[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0(5):6-10. [8]赵秀丽.网络经济时代劳资关系的嬗变与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81-82. [9]埃里克·赖特.阶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吕梁山.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基础——多种剥削论评析[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112-116. [11]罗丝玛丽·克朗普顿.阶级与阶层(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