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川信义.国际价值论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经济学动态,2003(11):88-92. [3]张忠任.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107-111. [4]M.E.霍华德,J.C.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88-205. [5]A. Shaikh.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w of Value, Part II[J]. Science & Society, 1980, 44(1):27-57. [6]白暴力,梁泳梅.世界价值与国际价格的形成与效应[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2):9-13. [7]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中国化问题[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1(8):22-31. [8]何干强.也谈国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特征[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1):115-128. [9]A. Emmanuel. Unequal Exchange: A Study of the Imperialism of Trade[J]. Asian Studies Review, 1972,16(2):266-271. [10]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0. [11]李翀.马克思主义国际生产价格理论的构建[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7):47-57. [12]丁重扬,丁堡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国际交换领域的运用和发展[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4):52-59. [13]钱书法,王卓然.国际贸易中价值转移问题的扩展研究[J].成都:经济学家,2016(2):16-25. [14]房宁.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与矛盾[J].北京:科学社会主义,2004(1):73-76. [15]萨米尔·阿明.垄断资本主义剩余和帝国主义租金[J].北京:理论动态,2013(9):23-26. [16]袁文褀.评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转移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2(4):157-166. [17]H. Demsetz.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Rivalry, and Public Policy[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3, 16(1):1-9. [18]龚维敬.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J].上海:学术月刊,1984(3):31-36. [19]白暴力,王智强.劳动力价值国际差异的形成与跨国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5(11):5. [20]丁堡骏.转形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5):21-34. [2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王智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财富转移:以全球铁矿石行业为例[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5(12):12-19.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2.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大卫·李嘉图全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6]王岚,盛斌.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中美增加值贸易与双边贸易利益[J].上海:财经研究,2014(9):97-108. [27]戴翔.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究竟有多大——基于贸易附加值的估算[J].西安:当代经济科学,2015(5):80-88. [2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3.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