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立法. 产权理论:马克思与科斯的比较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 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57-63. [2]吴宣恭.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影响和社会实践——从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比较看[J]. 上海:学术月刊,2000(2):35-43. [3]吴易风.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5(1):4-24. [4]程保平. 科斯案例及定理与马克思案例及定理——重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体会[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0(7):13-16. [5]经济学消息报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135. [6]罗纳德·H. 科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S. Pejovich, Karl Marx, Property Rights School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in J. C. Wood(ed.), Karl Marx’s Economics: Critical Assessments[M].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88:240, vol.VI. [8]道格拉斯·C.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8. [9] 吴易风.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7(2):4-1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0. [14]于鸿君. 产权与产权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J]. 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6):57-80. [15] 林岗,张宇. 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0(1):134-145. [16]徐颖.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J]. 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3):27-30. [17]梁姝娜,金兆怀. 论所有制范式的产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研究[J]. 长春:经济纵横,2006(4):43-46. [18]孙飞. 解析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三个关键点[J]. 长春:经济纵横,2010(2):21-25. [19]程启智,朱旗. 关于马克思产权理论若干问题的研究[J]. 北京:财经研究,1992(3):27-31. [20]刘伟,李风圣. 产权范畴的理论分歧及其对我国改革的特殊意义[J]. 北京:经济研究,1997(1):3-11. [21]时珍,韦奇.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社会主义产权理论的源头[J]. 北京:财经研究,1994(10):20-23. [22]谷书堂.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轨经济问题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23]吴宣恭,等. 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5]杨继国. “进入权”:企业理论发展前沿[J]. 北京:经济学动态,2001(1):73-77. [26]Rajan,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2): 387-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