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3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财政与金融
 
       本刊特稿
5 中国式现代化与宏观经济治理
周文, 司婧雯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模式,尤其是在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为政府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追赶与超越的重要经验,既具有后发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共性,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宏观经济治理具有市场-政府-政党三维主体、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独特优势。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体现了治理主体优化、治理目标优化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对西方政府干预思想的超越,也是对中国宏观调控思想的发展。在取得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非协同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政策体系、开放型经济治理能力四方面。着力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一要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二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三要进一步推动从“调控”到“治理”的转化,加强治理主体的协调性。
2023 Vol. 337 (9): 5-14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1381 KB)  ( 566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5 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
宋树理
国际价值的决定及变化如何守正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国际价值理论创新发展的根本性机理问题。利用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两部类经济分析法,假定出口产品的国际价值总量无论是否等于出口产品生产所投入消耗的世界劳动总量(包括直接消耗的活劳动总量和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总量),都可以严谨地证明任意部类出口产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最终随着世界市场有效需求、劳动生产力和世界劳动实际投入量等三个基本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不仅充分地解释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领域的普适性,而且可以从数学上明确给出同时包含世界劳动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国际价值函数表达式及其比较静态变化的性质和特点,于是也就在社会生产中合理地阐明了国际价值决定的劳动基础及其变化的内生性逻辑。
2023 Vol. 337 (9): 15-24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482 KB)  ( 320 )
25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主流解释的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及实证考察
朱仁泽
基础货币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需要通过特定的投放机制才能实现,西方主流经济学将此归结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形成“货币观”和“信贷观”两个解释流派。这些解释没有体现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本质特征。目前基础货币供给实质上是依照生息资本的逻辑运行,其投放机制本质上是生息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投融资关系。现有理论模糊了货币作为“收入的货币”与货币作为生息资本的区别,进而将产业资本与生息资本的投融资关系错误地理解为简单的供需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需要改变依照生息资本逻辑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2023 Vol. 337 (9): 25-38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1968 KB)  ( 76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9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内涵、现实理路与实践选择
刘大志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之下,我国既存在着人口数量与市场规模所带来优势与机遇,也面临着人口结构与发展质量所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应以人的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现代化建设实践与人的发展需求充分结合,通过引导生育权回归自主,优化教育、养老等公共资源供给,满足老龄人群多层次需求、畅通人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特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2023 Vol. 337 (9): 39-45 [摘要] ( 214 ) HTML (1 KB)  PDF (1292 KB)  ( 591 )
46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国际关系变迁
王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最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摸索阶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形成阶段。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着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伴随着现代化的拓展和推进,在不同时期也进行着相应地调整和转变,以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对外关系之间辨证关系的剖析,我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我为主,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绝不能依附于西方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独立自主,但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去拥抱世界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和处理矛盾问题,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023 Vol. 337 (9): 46-55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1328 KB)  ( 790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56 货币二重性:西方学界对马克思的两种借鉴及局限
李秀辉
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有两种思路:商品本质观和信用本质观。马克思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认为货币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和对两种货币本质观的批判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主流经济学领域以希克斯的研究为代表,非主流经济学领域以劳森的研究为代表。前者强调马克思历史分析的思路,认为货币分析依赖于货币史,货币本质随历史发展而改变;后者侧重马克思逻辑论证的思想,强调社会关系的作用,认为货币本质由社会定位所决定。希克斯和劳森在各自框架里也将两种货币本质观进行了批判和融合,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理论局限。
2023 Vol. 337 (9): 56-63 [摘要] ( 175 ) HTML (1 KB)  PDF (1253 KB)  ( 176 )
       争鸣与探索
6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资本二重性理论的三重逻辑错误勘定
张朝阳, 孙寿涛
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资本既有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属性,又有体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然而,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勘定显示,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与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统治—从属关系。依此分析,当下流行的资本二重性理论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解存在三重逻辑错误:一是把资本泛化为一般范畴的超历史逻辑;二是把资本关系下的价值增殖还原为一般价值增加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把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获得的社会形式错认为物的物质形式的拜物教逻辑。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资本二重性理论的真正样态是资本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形态和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而非二重属性。资本的二重形态并不是资本本身,而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因此资本二重性理论构成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现象规定,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厘定。
2023 Vol. 337 (9): 64-73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1328 KB)  ( 479 )
74 农业强国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三重逻辑、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
刘明辉, 乔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农业强国与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农业全链竞争力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了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农业强国建设视域下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乡村发展实践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仍然面临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低、乡村产业生态化程度低、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力度不足的现实难题,要积极推进科技强农、组织联农、城市带农、绿色兴农等实践路径。
2023 Vol. 337 (9): 74-84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1398 KB)  ( 877 )
       改革开放论坛
85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吗
戴翔, 华笑烨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实施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中国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本身出发,分析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通过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空间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机制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水平、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制度创新的发挥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对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等规模较大的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应继续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展自贸试验区设立范围,加快推进差异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多举措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在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下探索形成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
2023 Vol. 337 (9): 85-98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1567 KB)  ( 752 )
99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
陈伟雄, 李宝银, 杨婷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数字技术代表着新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用好数字技术对于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赋能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论述为新时代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数字技术通过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引领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治理转型等途径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思维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生态治理转型,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
2023 Vol. 337 (9): 99-109 [摘要] ( 320 ) HTML (1 KB)  PDF (1408 KB)  ( 2120 )
       财政与金融
110 从税收基本要素视角解构税收普惠内涵——兼论个人所得税改革
彭妙薇, 陈志刚, 徐进
从税收的基本要素出发解构税收普惠的内涵,其前提在于课税对象的普遍性,设计核心在于纳税人的普遍性,而计税依据则会对税收普惠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制约。个人所得税是税收普惠最好的载体和工具,因此,从税收普惠的视角出发,应围绕增加纳税人的数量、扩大和提高课税对象的范围和真实性、完善超额累计税率的级数和级距以及实施以家庭为纳税申报单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不断增强税收的普惠性,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023 Vol. 337 (9): 110-119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1325 KB)  ( 389 )
120 碳交易政策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性研究
辛红
“双碳”愿景的实现需要绿色金融的有力支撑,同时也倒逼绿色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变革。通过构建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各试点碳交易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各试点省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提升的状态,碳交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在耦合度方面,重庆处于低耦合协调阶段,广东和湖北处于高耦合协调阶段,其他试点处于中等耦合协调阶段。因此,应缩小地区间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碳交易体系,为我国碳交易和绿色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助力。
2023 Vol. 337 (9): 120-128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1388 KB)  ( 615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