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35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财政与金融
本刊特稿
5
我国当前资本理论研究中的若干方法问题
许兴亚
在当前我国资本问题的研究中存在若干方法方面的问题。当前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当聚焦于我国各类资本的实际,不应当试图从马克思那里寻找说明我国现阶段各类资本的共同的“定义”。G—W—G’这个公式仅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它只是资本运动的一个最表面和最片面的运动形式,不应当将其混同于马克思的“资本一般”和“资本本身”的概念。同时,它也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资本”中抽象出来的,不应当将其视为资本的“定义”。我国当前各类资本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一面,也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共同的一面。但它们的共同的前提,应该定格于“社会主义”这个本质规定,用它来规范和约束我国现阶段各类资本的行为。在我国公有资本的问题上,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区分。在看待资本的问题的方法上,既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方法,更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对具体事物做具体的分析,下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经济学家要学会正确地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尽量不犯或少犯“经济学形式上”的错误。
2023 Vol. 335 (7): 5-14 [
摘要
] (
165
)
HTML
(1 KB)
PDF
(1470 KB) (
184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5
以世界历史眼光审视我国资本的生成、变迁与发展
吴文新, 江永杰
西方资本逐利扩张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这构成中国资本的世界资本背景,同时这一过程也从外催生并胁迫中国资本生发成长。西方资本投射到我国,我国资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纵观我国资本演进,其历经几个阶段:早期资本自发出场,资本关系在封建制度下萌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又曲折出场,民族资本依附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为消除资本的依附性,从鼓励、节制的资本合法在场到实现赎买、改造的资本退场;为融入世界经济进程,我国通过市场化改革探索,推动资本再次出场,孕育了资本新形态,并不断完善对资本的重新定位及理论创新,资本又得以积极在场。必须以史为鉴,在与世界资本的竞争合作中引导新时代的资本发展,即从发挥资本的生产要素聚集性认识当前阶段我国资本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从规制资本的无序扩张性认识新时代资本治理的现实必要性;从消除民族资本的对外依附性认识其传统的依附性弊端恰恰能转化为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融入性优势。
2023 Vol. 335 (7): 15-25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1478 KB) (
599
)
26
资本有机构成、劳动报酬占比与经济发展平衡性
王守义, 魏宇航
立足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范畴,运用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条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所要求的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状态寓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平衡性要求保持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劳动报酬占比提高、经济增长平稳。对资本有机构成进行适时调整,可以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在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经济稳步增长的常态。研究表明,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和经济增长平稳是中国经济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平衡发展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中国迈向更高水平的平衡发展新阶段。
2023 Vol. 335 (7): 26-36 [
摘要
] (
320
)
HTML
(1 KB)
PDF
(1593 KB) (
31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7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规律、实践路径与世界意义
肖磊, 唐晓勇, 胡俊超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遵循经济现代化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动的实践诉求和独特的民族特性。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世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且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新探索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精神价值。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征程是以新发展阶段为历史方位、以新发展理念为战略引领、以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内容、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以“新两步走”为战略部署的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事业,将为创造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更大世界贡献。
2023 Vol. 335 (7): 37-52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1753 KB) (
911
)
53
众包模式中的劳资关系变迁及其治理
秦臻
众包是本轮数字化浪潮中兴起的新型分散化组织方式。以数字平台作为关键技术基础,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众包模式,即发包企业以平台企业为中介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大众,或者平台企业自身作为发包方将工作任务外包给广泛的个体化数字零工。众包模式促进了灵活雇佣的演进,在不同维度上深化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金融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下,相应的劳资矛盾治理面临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困境。众包模式内含着提高劳动的社会化程度和提高自由职业者的劳动自主性等积极因素,并成为我国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脱贫以及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新征程中,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在这种新型组织方式中的运动规律,发挥众包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根本上推进相关灵活用工问题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23 Vol. 335 (7): 53-61 [
摘要
] (
198
)
HTML
(1 KB)
PDF
(1400 KB) (
819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2
21世纪初围绕马克思货币学说的三次争论及其理论史意蕴
袁辉
21世纪初,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法因、拉帕维查斯等人为一方,以社会学家泽利泽、政治经济学者英格汉姆、布莱恩和拉弗蒂为另一方,分别围绕“多元货币还是货币一般”“信用本质还是交换本质”“金融衍生产品能否成为货币”等论题展开过激烈争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从货币一般的交换本质出发,批判了泽利泽的多元货币观和英格汉姆的信用关系论,进而揭示了国际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通约假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货币幻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回顾这三次争论,可以深化对货币金融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金融理论。
2023 Vol. 335 (7): 62-70 [
摘要
] (
169
)
HTML
(1 KB)
PDF
(1412 KB) (
1050
)
争鸣与探索
71
胡培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探索与学术贡献
叶凌寒, 李建建
胡培兆是当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他一生立志做中国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其丰硕研究成果所蕴含的深邃的经济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长期的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胡培兆始终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唯物史观辨析价值规律的客观性,率先提出和系统论证“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论证二重劳动价值理论的分化与回归,进一步阐释对剥削的重新认识与定义;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深入探索商品的供需关系,厘清供给与需求的辩证统一性,主张有效供给的决定作用;积极倡导以民族自尊自信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23 Vol. 335 (7): 71-82 [
摘要
] (
194
)
HTML
(1 KB)
PDF
(1615 KB) (
363
)
83
人工智能价值论问题的解构与重构
陆晓娇, 张亮
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性”和“理论性”迷思在今天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辩议中仍然魅影重重。就“理论性”而言,囿限于抽象的生产性批判可能会遮蔽资本与技术融合下的“价值实现”面相,只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而整体性观照资本增殖的全过程,才能从生产领域阶跃到流通领域,进而洞悉人工智能对于剩余价值自我实现的现代性维系铁律。而锚定于生产性过程(劳动三要素)的一般性辩护逻辑及语义体系实难取效于此。兹因“理解性”而言,人工智能在其技术本质上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对于“自动的机器体系”的功能性评判。只有遵循现实的“语义下行”方法论,将人工智能还原于马克思经济哲学真实语境中才能冲破人工智能“人型预设”的论析框架。否则,在“职”属人类的价值创造论域中对于弱人工智能驱逐之后必然面临强人工智能或者超人工智能的变“相”复辟,而针对所有这些以“科幻”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就必须进行批判的再批判。
2023 Vol. 335 (7): 83-93 [
摘要
] (
178
)
HTML
(1 KB)
PDF
(1488 KB) (
818
)
改革开放论坛
94
共同富裕内涵溯源、路径探寻与实践启示
张彬斌, 汪德华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明确共同富裕的内涵、对象指向和总体路径。富裕既有动作含义又有状态含义,动作主体和对象指向都是全体社会成员,具有人民性;状态含义上的内容指向以物质财富丰富为本义,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共同富裕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从事获得更多财富的活动过程,以及共同达到富裕状态。共同富裕理念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只有中国共产党将其明确为发展目标,并提出分步骤实现的战略构想和阶段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为社会成员更好获得物质财富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在超越物质财富的层面扩展了富裕的内容指向和实现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但推进共同富裕仍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兼顾社会成员需要和社会供给可能,协调系统推进。
2023 Vol. 335 (7): 94-103 [
摘要
] (
155
)
HTML
(1 KB)
PDF
(1398 KB) (
465
)
104
全球经济治理“双重困境”下的中国角色及担当
黎峰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陷入了“双重困境”:一是世界经济多极化与全球经济治理西方主导的冲突;二是全球经济治理与国家经济社会治理的矛盾。对此,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体现出应有的大国担当:坚决捍卫多边贸易体制,打造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依托联合国、G20等平台,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发起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坚持独立自主的渐进式对外开放道路,提供对外开放与国内治理统筹的中国方案。同时仍应看到,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打破发达国家的经济孤立和技术封锁;如何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表达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如何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求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突出责任和担当,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新议题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构建。
2023 Vol. 335 (7): 104-112 [
摘要
] (
185
)
HTML
(1 KB)
PDF
(1395 KB) (
1005
)
财政与金融
113
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模式研究
杨子明, 王玲, 郭静怡
流域生态产品的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价值可以通过政府路径、市场路径和“政府+市场”混合路径实现。绿色金融产品可以通过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绿色投资与绿色消费,发挥资金投入的补充作用和诱导作用,解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基于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和绿色担保等五种绿色金融工具在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开发实践中应用情况的分析,可探索创新生态产业链金融模式、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模式、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模式和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等四种绿色金融模式,助力流域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2023 Vol. 335 (7): 113-119 [
摘要
] (
180
)
HTML
(1 KB)
PDF
(1462 KB) (
1058
)
120
“赋权—限权”视角下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演进脉络与基本经验
李怀, 万佳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引申出如何合理分配农村土地增值收益问题。这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本质就是土地利益格局的重构,其关键在于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基于“赋权—限权”视角,建立中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演进脉络与基本经验;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演进脉络的系统梳理,厘清了土地产权与土地增值收益之间互动演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演进的基本经验就是通过“赋权—限权”始终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当前“所有权—使用权—发展权”并存的三元产权格局的形成将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未来应继续以夯实产权基础、优化治理路径和改进收益分配为主要抓手进行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助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023 Vol. 335 (7): 120-128 [
摘要
] (
200
)
HTML
(1 KB)
PDF
(1397 KB) (
53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