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  2023, Vol. 335 Issue (7): 62-70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21世纪初围绕马克思货币学说的三次争论及其理论史意蕴
袁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全文: PDF (1412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21世纪初,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法因、拉帕维查斯等人为一方,以社会学家泽利泽、政治经济学者英格汉姆、布莱恩和拉弗蒂为另一方,分别围绕“多元货币还是货币一般”“信用本质还是交换本质”“金融衍生产品能否成为货币”等论题展开过激烈争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从货币一般的交换本质出发,批判了泽利泽的多元货币观和英格汉姆的信用关系论,进而揭示了国际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通约假象,以及由此产生的货币幻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系统回顾这三次争论,可以深化对货币金融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金融理论。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袁辉
关键词 多元货币货币一般交换关系信用关系金融衍生产品    
收稿日期: 2023-02-21     
PACS:  F031.2  
  F091.3  
基金资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级科研项目(2022QN032)
作者简介: 袁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研究。
引用本文:   
袁辉. 21世纪初围绕马克思货币学说的三次争论及其理论史意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5(7): 62-70.
链接本文:  
http://www.ddjjyj.com/CN/     或     http://www.ddjjyj.com/CN/Y2023/V335/I7/62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