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财政与金融
 
       本刊特稿
5 如何认识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基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王峰明
就资本的本性而言,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资本是一种形式规定或具有形式规定性;其中,生产关系构成其本质规定,承载生产关系的种种物质实体则构成其物质规定。资本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为此就必须与工人发生雇佣关系,雇佣劳动(制)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雇佣劳动既不同于独立劳动,也不同于合作劳动。为生产而生产、为消费而消费,是资本最为本真的行为特征和规律,由此造成了各种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问题的发生,要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2023 Vol. 334 (6): 5-12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1354 KB)  ( 257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3 数字平台资本的运动规律研究
赵秀丽, 王生升
数字平台资本作为数字经济中的新型资本形式,其发展速度迅猛影响面广,从其产生之初的流通领域不断向非物质生产领域、物流与交通运输领域和在线劳动领域延伸拓展,渐进于生产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广泛影响。数字平台资本由最初执行的商品资本职能,扩展到货币资本职能和生产资本职能。三大资本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的非均衡特征与时间上的相互继起,展现出数字平台资本特有的运动规律,并对经济生活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对其积极影响需要发扬和鼓励,对其消极影响需要防范与限制。
2023 Vol. 334 (6): 13-25 [摘要] ( 241 ) HTML (1 KB)  PDF (1678 KB)  ( 260 )
26 平台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抵抗——以网络文学平台的田野调研为例
范玉仙, 王晨
平台经济使资本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更隐蔽、更精密。资本对平台的逻辑宰制体现在使劳动力转化为劳动的劳动过程控制中,具体以控制机制与同意机制为手段:一方面,它通过数据垄断和算法应用及计件薪资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构建起隐蔽的强技术控制机制与精密的软组织控制机制;另一方面,平台经济时代资本的手段也更加高明和巧妙,它通过制造梦想、公平感知和劳动游戏化,从而“获取”劳动者的自发同意,导致劳动者抵抗意愿不断下降。平台的劳动控制机制,揭示了平台劳动者面临的技术囚徒、虚假自由和主体性消解等劳动困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资本逻辑,确立平台经济新型劳资关系,强化平台责任,放大平台经济积极作用。
2023 Vol. 334 (6): 26-35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1496 KB)  ( 23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6 生产力三层面“聚分离合”视角下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析
蔡景庆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探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并最终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按其在生产力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三个层面:现实生产力的承担者、先进生产力的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科技的推动者。劳动者在这三个层面的聚合性与分裂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特性,决定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基本架构,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从原始社会的“聚合性”,到奴隶社会的“巨大分裂性”,到封建社会的“渐聚性”,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强聚性”,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合一性”,生产力这三层面的特征演变,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这为夯实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细化对推动人类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力量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3 Vol. 334 (6): 36-49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1755 KB)  ( 294 )
50 城乡产业融合:行为逻辑、利益联合与失衡破解
张凤兵, 吴迪
以资本下乡为载体和突破口的城乡产业融合,涉及地方政府、下乡资本、村级集体组织、普通农民等四大利益主体,它们有着各异的利益目标和行为逻辑。实施能力强的利益主体及其联盟获得更多的利益流,权力与权利存在冲突。各种“权力”和“权利”结合,形成“地方政府+下乡资本”“下乡资本+村级集体组织”“地方政府+村级集体组织+下乡资本”等不同利益主体联合下的多重合谋。这些合谋存在将局部自主利益独立于公共利益、侵犯处于多重弱势地位的农民利益的情形。这势必消解农民的主体性,损害农业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侵蚀政府的公信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强化农民与下乡资本的利益联结,压缩寻租谋利空间,约束强势利益主体及其联盟的策略性分利行为。
2023 Vol. 334 (6): 50-61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1568 KB)  ( 194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2 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思想史演进
冯明宇
基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不同时期境遇,可将其在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史演进分为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理论家围绕其各持己见的“论争期”;20世纪上半叶,列宁以科学的帝国主义论对其赋予新内涵的“发展期”;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西方左翼在新帝国主义研究中使其发生变形的“裂变期”。马克思之后“崩溃论”思想史演进的“论争期”和“裂变期”,与资本主义两次发展高峰相重叠,理论家因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现实考量而偏离“崩溃论”的经典分析模式;产生于“发展期”的列宁帝国主义论,同马克思的“崩溃论”分析模式内在一致,是“崩溃论”的20世纪新发展。在21世纪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遵循马克思与列宁的资本—帝国主义发展趋势分析模式,坚持并续写资本主义“崩溃论”。
2023 Vol. 334 (6): 62-7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1375 KB)  ( 214 )
       争鸣与探索
71 超额剩余价值必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吗——论超额剩余价值类型及来源
王海鸿, 哈莹霜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若干出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应重新审视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论界已形成高度统一认识的传统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本质不是剩余价值,而是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解释不仅能回答传统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能合理阐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剥削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悖论。
2023 Vol. 334 (6): 71-79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1358 KB)  ( 195 )
80 再论《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兼与黄瑾教授请教
陈龙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逻辑与历史是否要严格一致,在此意义上讨论该问题,是对马克思《资本论》叙述方法的误读。《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是以体系辩证法为主,参照了历史。主张清算“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旨在澄清《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所谓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无关,并非反对这种方法本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排斥剩余价值规律、以国家为逻辑起点等都与将《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简单地理解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有关。这种理解,事实上妨碍了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现实的解释力。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要廓清关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争论的迷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遵循《资本论》奠定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接纳包括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在内的具体方法论作为补充。
2023 Vol. 334 (6): 80-87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291 KB)  ( 95 )
       改革开放论坛
88 创新激励、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技术进步
岑树田, 葛扬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要求发生了改变,从产出激励转变为创新激励。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和政策要求而产生的创新激励,通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直接嵌入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循环中,从而对地区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在稳态经济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激励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面板回归也验证了该效应的存在。研究结论揭示,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任务,因创新激励的存在,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正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创新激励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能力和能级,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区力量。
2023 Vol. 334 (6): 88-101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915 KB)  ( 208 )
102 自贸区设立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268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王亚飞, 石铭, 张毅
自贸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带来的全方位改革实验及制度创新对于推动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尝试将自贸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试验,探究自贸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自贸区设立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该效应随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位点与城市科教资源提升而增强;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后发现,自贸区设立在短期和长期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均较显著,而对技术效率的改善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城市创新能力在自贸区设立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二者的协同集聚,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出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鉴于此,非自贸区设立城市应立足自身要素禀赋条件,创造性吸收自贸区改革试验的经验及制度创新成果,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壮大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系统整合,提升产业协同集聚的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出自贸区设立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3 Vol. 334 (6): 102-118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1794 KB)  ( 413 )
       财政与金融
119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的影响
刘文革, 林丹丹
基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传导渠道的异质性,分析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大宗商品价格渠道效应最明显,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正向冲击对物价带来上涨压力,PPI上涨尤为明显;利差渠道次之,汇率渠道效应则相对不明显,这两个渠道效应均在短期内对物价带来上涨压力,在较长期将导致物价下降。但在美国实施QE4时,正向冲击均会导致物价下降。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外双循环,完成“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组合,才能更好地应对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物价的影响。
2023 Vol. 334 (6): 119-128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943 KB)  ( 295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