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2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2-11-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财政与金融
本刊特稿
5
“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吗?
赵磊, 赵晓磊
学界指认《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其依据是马克思在《19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那段著名论述。其实,马克思说17世纪经济学家“是错误的”,并不是指“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而是指“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的叙述方法是错误的;马克思说“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指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加上“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这“两条道路”共同构成的“后一种方法”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17世纪经济学家的方法是半截子的方法,他们只经历了“第一条道路”的“蒸发”,却不知道还应当经历“第二条道路”的“再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悬置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法不是唯物辩证法;第二,“从抽象到具体”并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第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有着严格经验实证的科学方法;第四,《资本论》的实证与西方经济学的实证有着本质区别;第五,《资本论》的方法论与具体方法不能混为一谈;第六,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是以“方法论”的角色出场的。第七,《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区分是相对的。
2022 Vol. 327 (11): 5-15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1493 KB) (
566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6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文本考察
刘晋如, 朱炳元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反贫困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成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是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阐述最为集中的两部代表作,体现了不同时期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关注。通过分析和对比两篇著作中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容,揭示出《手稿》对《资本论》中反贫困思想的贡献以及《资本论》对《手稿》中反贫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至今为止,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为当代世界反贫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2022 Vol. 327 (11): 16-25 [
摘要
] (
157
)
HTML
(1 KB)
PDF
(1424 KB) (
388
)
26
数据要素及其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王传智
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数据存储在互联网平台且在用户的休闲时间内产生,但是掩盖不了数据是用户劳动创造的事实。数据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互联网平台用户的劳动全部转化为剩余劳动,劳动异化程度更高。数据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既丰富又稀缺,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使用价值不确定性与高流动性的特征,所有权清晰界定困难,控制权与使用权在互联网平台一方,且富含隐私而导致市场主体的矛盾性。数据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体,但是价值无法直接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2022 Vol. 327 (11): 26-33 [
摘要
] (
216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105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4
为城市发展定标:“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逻辑意蕴与实践取向
袁晓玲, 李思蕊, 李朝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的重要成就,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引擎和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中之重,“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正是对中国特色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完美诠释。“人民城市”理念下,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从而实现“城市客观发展与人民主观感受”相统一;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心任务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客观现实,坚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主要方面”的逻辑意蕴,从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长期性与动态性”相统一;围绕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复杂系统特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衡量标准,坚持“全周期管理”的实践取向,从系统性和全局性把握城市发展的每一部分和阶段,从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条件、过程与结果”的相统一。
2022 Vol. 327 (11): 34-43 [
摘要
] (
177
)
HTML
(1 KB)
PDF
(1425 KB) (
530
)
44
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的共同富裕意蕴与实践赋能
李明桂
农民转型顺畅与否事关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农民转型思想包含多重共同富裕意蕴:社会化生产奠定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生产力逻辑;分层施策加快农民阶层流动的生产关系逻辑;发展农民教育促进城乡融合的人力资本逻辑。这一思想为化解农民共同富裕中的转型困境提供了实践进路:在发展模式转型上提升闲置资源发展能力,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在经营方式上按阶层和资产施策,激活农民向上流动资本;在发展动力上治贫治愚、扶贫扶志并举,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力量。
2022 Vol. 327 (11): 44-51 [
摘要
] (
192
)
HTML
(1 KB)
PDF
(1358 KB) (
496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52
灾难性积累:当代资本积累的新变化
孙亮洁
在史密斯、克莱恩等学者看来,灾难性积累是“灾难的资本化、金融化、系统化和灾难经济再循环”,是“灾难资本家”集团发动和受益,而劳动者及其保护者阶层受损的一种当代资本积累形式的新变化,其运作机制是对自然灾难、社会灾难、复合型灾难和“针对性灾难”等各种灾难的工具化利用。灾难性积累的成因包括新自由主义影响、积累运作机制的隐蔽性、科学技术异化和劳动者联合受阻等。灾难性积累的后果是激化了“灾难性鸿沟”、劳动者工作的不稳定性、“灾难资本”的集中性和西方国家机器的傀儡性。研究灾难性积累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再确证和激活马克思资本积累等理论的活力、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但该理论也有一定局限性,它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仍不可同日而语。
2022 Vol. 327 (11): 52-61 [
摘要
] (
281
)
HTML
(1 KB)
PDF
(1439 KB) (
691
)
争鸣与探索
62
智能算法与信任资本:一个平台资本主义本质审视的向度
余聪
在数字化生存的智能社会和用户即流量的网络效应下,用户对平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被平台资本主义捕获为“数据”并作为生产原材料加以挖掘和经营。通过与个性化推荐、定向广告等智能算法的“合谋”,平台资本主义拓展了信任结构,裹挟着信任关系向信任资本转化,用户建立信任的依据与主权亦发生旁落,表象上看是自主决策,实质上却是平台资本利用智能算法目的性引导的结果。平台资本一方面以责任共担、风险分配的形式,营造值得信任的平台环境,诱导用户加入消费大军。另一方面不断利用和开发智能算法的诸多功能,建立一套符合资本增殖的信任资本经营体系,加速资本流通,实现寡占市场的目的。
2022 Vol. 327 (11): 62-70 [
摘要
] (
171
)
HTML
(1 KB)
PDF
(1425 KB) (
609
)
71
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回溯、时代内涵、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
李明星, 覃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聚焦当前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向国家百年目标和民族千年大计而做出的战略提升。本文基于历史回溯,从目标指向、施策理念和路径逻辑三个视角深入揭示战略演变的时代特征,然后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维度阐释新战略的深刻内涵,并通过溯因推理方式剖析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目标与定位,最终得出了应当以对人(农民)的现代化改造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有效路径。
2022 Vol. 327 (11): 71-82 [
摘要
] (
189
)
HTML
(1 KB)
PDF
(1585 KB) (
679
)
改革开放论坛
83
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
庞德良, 于明君, 王婧美
在海运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表现出对外开放受限于地理环境和交通运力、城市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规模与竞争力相对不足、营商环境尚需优化等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基础条件、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蕴含着新的增长动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规避经济体量不大、产业结构单一、外向性不足等传统劣势。因此,紧密围绕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立足国内大循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平台等潜在定位,东北地区可通过深度参与东北亚国家间合作、着力建设面向东北亚的跨境开放通道、持续加大对内开放合作力度、建设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持续优化开放合作发展环境,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22 Vol. 327 (11): 83-92 [
摘要
] (
168
)
HTML
(1 KB)
PDF
(1627 KB) (
516
)
93
国际贸易新规制对中国外贸投资结构的影响——基于NAFTA和CPTPP区域贸易协定规则的视角
郭澄澄
随着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日益深化,NAFTA、CPTPP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区域贸易投资新规制对国际贸易结构和资本流向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发现:NAFTA和CPTPP发达区域主导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对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产生集聚效应和激励作用,对非成员国高新技术之外的产业贸易和投资产生向外转移效应;NAFTA和CPTPP区域国际贸易新规制对其成员国的贸易进出口和外商投资额产生的创造效应可通过减免关税和提升跨境经济自由度双重路径实现。为应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贸易投资转移风险,提出以我为主构建区域价值链核心优势,促进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国内国际循环互动的建议。
2022 Vol. 327 (11): 93-108 [
摘要
] (
181
)
HTML
(1 KB)
PDF
(2220 KB) (
1303
)
109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分析
霍祎黎, 宋玉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及程度,关系到区域未来发展。利用空间杜宾模型,结合2000~2018年的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从时间跨度来看,200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溢出作用较强。从空间分布来看,湾区经济发展呈现两极集聚,表现为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关联较弱的不均衡空间发展格局。从影响因素上来看,政府行为产生负的空间溢出作用,不利于湾区人均GDP的增长以及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物质资本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均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湾区整体的经济发展。
2022 Vol. 327 (11): 109-116 [
摘要
] (
200
)
HTML
(1 KB)
PDF
(1466 KB) (
672
)
财政与金融
117
中国金融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基于直接普惠与间接普惠的视角
陈昱燃, 张桥云, 熊德平
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检验的实证方法,分析在“直接普惠”与“间接普惠”两种作用渠道下,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还可通过经济增长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考虑调节效应后发现,金融发展降低了经济增长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平衡作用的边际效应,并且经济增长也降低了金融发展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不平衡作用的边际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东、中部地区的“间接普惠”效应强于“直接普惠”效应;而西部地区只存在“直接普惠”效应,不存在“间接普惠”效应。为此,应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发展战略,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022 Vol. 327 (11): 117-128 [
摘要
] (
157
)
HTML
(1 KB)
PDF
(1617 KB) (
436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