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宏舟.浅析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18(2):56-60. [2]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成都:经济学家,2017(12):50-57. [3]展金泳,张海荣,李浩.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J].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16(8):22-25. [4]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广州:南方经济,2018(12):129-139. [5]庞前聪.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协同策略研究——基于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互动的视角[J].北京:城市发展研究,2019(7):50-58. [6]杨海波,高兴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体化的路径演进[J].郑州:区域经济评论,2019(2):110-116. [7]覃成林,崔聪慧.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水平评估及其提升策略[J].重庆:改革,2019(2):56-63. [8]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J].北京:世界经济,2015(7):120-142. [9]周春山,罗利佳,史晨怡,等.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广州:热带地理,2017(6):802-813. [10]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7-31. [11]Walker R.The boom and the bombshell:The new economy bubble and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The Changing Economic Geography of 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2006:121-147. [12]梁经伟,毛艳华,江鸿泽.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18(5):90-99. [13]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4):77-85. [14]尹来盛,冯邦彦.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研究[J].长沙:经济地理,2011(1):63-71. [15]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广东社会科学,2017(4):5-14. [16]LeSage,P.,Pace,R.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Florida:CRC Press,Taylor&Francis Group,2009:20-32;111-133. [17]任宏,李振坤.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J].北京:城市问题,2019(10):63-68. [18]焦艳,石奇,王之军.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例[J].成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83-88. [19]马连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效率及空间溢出研究[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20(5):73-83. [20]陈健生,李文宇.市场规模、本地市场效应与空间经济结构演进——兼论中国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J].天津:当代财经,2012(4):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