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刊特稿
5 论中国人口制度跃升为基本经济—社会制度的若干理论与对策
潘石
在人类社会,人口离不开经济,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活动。人口规模大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人口制度应是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基本的社会制度,形成这个共识,是当今中国推动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人口问题上发生了一系列摇摆与偏差,不仅有理论基础认识上的失误,更与没有很好掌握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有很大关系。中国实行计划生育40余年,有得有失,实践证明:具有局限性的人口政策替代不了基本经济-社会制度功能。采取有效对策把人口制度作为中国的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来建设,这是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水平,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需要与保障。
2022 Vol. 318 (2): 5-21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223 KB)  ( 225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2 论《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及其现实指导价值
何干强
《资本论》的内容始终包含着与资产阶级经济思想体系的彻底决裂和对它们的深刻批判。它用唯物史观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演变过程,科学评价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及其在科学上的局限性,深刻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非科学性,尤其重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五大“教条”的弊病,还指出了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研究《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路径,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资本论》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特点,即:认识经济形式的主观性,认识经济现象的直观性、表面性,思维方法的片面性,掩盖经济本质的虚伪性,歪曲真相的欺骗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辩护性。《资本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犯错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我们应当用《资本论》指导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深刻认识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属于庸俗经济学,有重点地批判误导改革开放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
2022 Vol. 318 (2): 22-51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382 KB)  ( 198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52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阐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
李正图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反贫困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智慧结晶。这一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世界贫困发生的客观基础及其客观规律、中国特色反贫困社会实践及其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反贫困国家治理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在对百年来中国特定的贫困发生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构建了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了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了科学、精准的反贫困国家治理,进而形成了科学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因此,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具有中国特色,但因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体现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的一般规律,因而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贫困实践也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性。
2022 Vol. 318 (2): 52-62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1160 KB)  ( 136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3 贫困的机理与中国特色反贫困研究——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贫困理论的分析
王艳萍, 干梦芳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共有7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贫困问题。他们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贫困的定义、测量、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与研究。实证分析发现,诺奖学者们的研究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中国的贫困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如贫困分布的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制度性、贫困问题的相对性以及反贫困工作的长期性。虽然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已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的可能性,因此,反贫困是一项长期任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贫困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一定借鉴。但是,他们的贫困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022 Vol. 318 (2): 63-76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1207 KB)  ( 291 )
       争鸣与探索
77 平台权力、劳动隐化与数据分配正义——数据价值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黄再胜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价值化成为资本竞相角逐的新场域。生产组织方式平台化,使得资本牢牢掌控财富生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商品生产过程的劳动隐化,不断遮蔽当代资本主义价值创造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地,资本独享的平台权力催生数据价值分配不公,数字劳动者身陷“数据贫困”,加剧了当代资本主义本已恶化的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短期看,以劳动赋权推动数据分润的“劳动回归”,可以促进资产阶级权利界限内的数据分配公平;从长远计,构建基于数字公地的数据生产方式,以数据“反价值”来形塑数字经济生产正义,才能最终实现数据普惠和数字劳动解放。
2022 Vol. 318 (2): 77-87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1178 KB)  ( 370 )
88 《资本论》中的剑桥方程式——机理、比较、结构与引申
陶为群
社会再生产的剑桥方程式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标志性交汇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的举例计算,是社会再生产剑桥方程式的最佳体现。社会再生产的剑桥方程式形成机理是,当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时经济增长率、社会总资本增长率相同,经济增长率能够替代社会总资本增长率。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再生产具有自动平衡增长的特性,因此可以自动形成社会再生产的剑桥方程式。社会再生产的剑桥方程式是“有结构的”,可以利用社会再生产的自动平衡增长特性,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为路径,获得具有最优结构的社会再生产的剑桥方程式。
2022 Vol. 318 (2): 88-96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164 KB)  ( 145 )
       改革开放论坛
97 区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汤吉军, 李世斌
在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加强对企业的环境规制是减少污染排放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7~2017年中国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计量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间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存在明显的区域正相关性,并且这种正相关性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2)从全国来看,区域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3)分区域情况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较弱的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周边地区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较强的环境规制反而阻碍了周边地区企业的技术进步。因此,在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其对企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破除行政区域的限制,加强各省间在经济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2022 Vol. 318 (2): 97-108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188 KB)  ( 150 )
109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技术追赶效应——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效应的再审视
郑春继, 邓峰
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手,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实现技术追赶这一目标,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4~2018年中国27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技术追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能显著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利于西部地区实现技术追赶;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人力资本两种途径优化地区创新环境,促进西部地区实现技术追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技术追赶效应存在城市异质性,一般行政城市表现为正效应,而相对高行政等级城市表现为负效应。
2022 Vol. 318 (2): 109-118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154 )
119 收入差距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
刘宇佳, 李春艳, 成蕾
在不同收入水平阶段,收入差距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低收入水平阶段表现为促进作用;在高收入水平阶段呈现抑制作用。同时,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体系完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的民生建设,稳步提升整体居民收入水平,另外还要鼓励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2022 Vol. 318 (2): 119-128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172 KB)  ( 139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