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  2022, Vol. 318 Issue (2): 63-76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贫困的机理与中国特色反贫困研究——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贫困理论的分析
王艳萍, 干梦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郑州 450056
全文: PDF (1207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共有7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贫困问题。他们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贫困的定义、测量、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与研究。实证分析发现,诺奖学者们的研究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中国的贫困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如贫困分布的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制度性、贫困问题的相对性以及反贫困工作的长期性。虽然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已脱贫人口仍面临返贫的可能性,因此,反贫困是一项长期任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贫困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一定借鉴。但是,他们的贫困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王艳萍
干梦芳
关键词 诺贝尔经济学奖反贫困长效机制马克思贫困理论    
收稿日期: 2021-05-24     
PACS:  F061.3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JYB059)
作者简介: 王艳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
引用本文:   
王艳萍, 干梦芳. 贫困的机理与中国特色反贫困研究——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贫困理论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2, 318(2): 63-76.
链接本文:  
http://www.ddjjyj.com/CN/     或     http://www.ddjjyj.com/CN/Y2022/V318/I2/63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