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争鸣与探索
改革开放论坛
本刊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本刊特稿
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2022 Vol. 317 (1): 5-5 [
摘要
] (
355
)
HTML
(1 KB)
PDF
(994 KB) (
134
)
5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开拓创新的成就和经验
程恩富, 孙绍勇
2022 Vol. 317 (1): 5-10 [
摘要
] (
332
)
HTML
(1 KB)
PDF
(1061 KB) (
584
)
10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路径和优势
李建平, 叶静
2022 Vol. 317 (1): 10-14 [
摘要
] (
445
)
HTML
(1 KB)
PDF
(1059 KB) (
618
)
14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的要领
杨承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谛的教科书。“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是《决议》的灵魂。对于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来说,应当通过学习《决议》深化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如何领会当代马克思主义?用什么态度和形式宣讲马克思主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弄清楚这些问题实际上正是新时代的挑战,是重新修炼、提升自我的必经之途。
2022 Vol. 317 (1): 14-16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1045 KB) (
393
)
16
深入学习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推动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
邱海平
2022 Vol. 317 (1): 16-18 [
摘要
] (
290
)
HTML
(1 KB)
PDF
(1033 KB) (
315
)
19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张旭
2022 Vol. 317 (1): 19-22 [
摘要
] (
250
)
HTML
(1 KB)
PDF
(1047 KB) (
359
)
22
中国道路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丁堡骏
2022 Vol. 317 (1): 22-24 [
摘要
] (
304
)
HTML
(1 KB)
PDF
(1033 KB) (
322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5
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评析
王峰明, 王璐源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看,蒲鲁东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视为“价值二重性”,而非商品的二重性,不仅达不到劳动二重性的高度,而且难以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在本质上区分开来;他用“建议”解释商品交换的发生,用“稀少”与“众多”等解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所谓“价值矛盾”,用“自由意志”解释价值矛盾的必然性,表明他只是意识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的运动,却无力给予科学说明;他通过“正—反—合”的逻辑公式推出的“构成价值”概念,不仅难以解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运动,而且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拙劣模仿和套用;他关于劳动时间与“价值比例”和社会平等之间内在联系的论述,不仅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庸俗借鉴和歪曲运用,而且事实上造成了对劳动价值论的反向解构,充分暴露出其价值理论的错误和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2022 Vol. 317 (1): 25-33 [
摘要
] (
333
)
HTML
(1 KB)
PDF
(1106 KB) (
694
)
34
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及当代意义
乔榛
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中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中国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的一件大事。对此该如何理解?这里选择用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加以解释。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分析范式。西方经济学分析经济现象以独立的个体为出发点,突出个体选择的重要性。马克思经济学以“关系”或“经济关系”为出发点,从“关系”的角度看待经济现象。从这样分析视角去分析经济循环,不仅可以发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经济循环的内在实现机制,也可以用来解释当代世界经济循环变化的逻辑。用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还可以指导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2022 Vol. 317 (1): 34-42 [
摘要
] (
353
)
HTML
(1 KB)
PDF
(1095 KB) (
35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及其重大意义研究
白瑞雪, 白暴力, 王国成, 程艳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揭示并阐明了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指引着我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了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与经济的共赢;为建立全球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球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意义,展现着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
2022 Vol. 317 (1): 43-53 [
摘要
] (
452
)
HTML
(1 KB)
PDF
(1126 KB) (
640
)
54
当代贫困理论思辨及我国摆脱相对贫困的路径探索
孙咏梅, 常坤
西方贫困理论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并构成了当代西方贫困理论研究体系。然而,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缺陷及其反贫困理论的资本主义立场,注定其难以认清贫困的本质,更不可能为贫困人口开出有效的减贫药方。西方国家长期陷入的反贫困的“伊斯特利悲剧”陷阱,是西方反贫困理论逻辑缺陷的现实反应,同时也暴露出了这些国家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表明西方国家较难从根本上克服贫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过70余年的努力,使7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理论指导,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
2022 Vol. 317 (1): 54-61 [
摘要
] (
326
)
HTML
(1 KB)
PDF
(1087 KB) (
451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62
马克思社会形式理论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托尼·史密斯
2022 Vol. 317 (1): 62-73 [
摘要
] (
381
)
HTML
(1 KB)
PDF
(1142 KB) (
933
)
争鸣与探索
74
也谈中国经济学的“普遍”与“特殊”——兼与几位学者商榷
周绍东, 张毓颖
构建中国经济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争议产生的焦点在于能否从西方经济学提炼出“市场经济一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学。虽然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比较接近的实践基础,但“普遍”不能脱离“特殊”而存在,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市场经济一般原理”不能为中国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学,既不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简单“平移”的过程。从特殊性上来看,阶级特殊性要求中国经济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历史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国别特殊性意味着要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经济学。只有完整、辩证地把握“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起中国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2022 Vol. 317 (1): 74-83 [
摘要
] (
487
)
HTML
(1 KB)
PDF
(1110 KB) (
508
)
84
《资本论》“剩余价值”概念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概念的充实与发展
刘道一, 刘云喜
在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进程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阿尔都塞提出了马克思前后期理论存在根本性“断裂”的观点,这样的论点后来更泛化为“两个马克思”的论调,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异化劳动概念所蕴含的无产阶级立场、基本理念、劳动原则展开分析,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异化劳动概念提出以后,马克思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最终将剩余价值而非异化劳动确立为他的经济学说的核心概念,内在原因正是他发现了异化劳动概念的缺陷。剩余价值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坚持和发展异化劳动概念的理念和原则,克服其缺陷并进一步对其内容加以充实完善的结果。所以,《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概念的批判、充实和发展。
2022 Vol. 317 (1): 84-94 [
摘要
] (
390
)
HTML
(1 KB)
PDF
(1126 KB) (
600
)
改革开放论坛
95
房地产价格波动、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效应
刘金全, 张运峰, 毕振豫
在区制转移的视角下,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深入研究房地产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住房价格与实体经济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房地产市场与信贷周期运行的不同阶段,房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发生明显结构性变化。只有当货币供给量和房价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时,房地产价格上涨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就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效果而言,数量型以及价格型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并不存在明显的政策无效区间,其均能够有效调控房地产价格,二者在不同的区制下也能够形成有效互补。因此,应保持货币扩张与房价上涨在合理区间,确保信贷规模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同时,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减少金融市场与信贷结构的扭曲,从而更好地引导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
2022 Vol. 317 (1): 95-106 [
摘要
] (
411
)
HTML
(1 KB)
PDF
(1602 KB) (
711
)
107
政府补助、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基于信息制造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陈利, 王天鹏, 吴玉梅, 谢家智
创新驱动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经过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和数字普惠金融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政府补助与数字普惠金融在驱动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替代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强化了市场作为资源要素配置中“看不见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贡献。进一步研究显示,与国有企业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与政府补助的替代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调节作用还体现出典型的规模效应和地区效应。研究表明,继续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优化微观企业主体的营商环境和融资渠道,逐步引导企业创新从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减少企业对政府补助资金的融资依赖。
2022 Vol. 317 (1): 107-117 [
摘要
] (
419
)
HTML
(1 KB)
PDF
(1163 KB) (
1084
)
118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动态时变影响——基于TVP-SV-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南永清, 后天路, 宋明月
基于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VAR)和2002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数据,考察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非线性动态冲击效应。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总体上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现正向时变效应,随着经济主体对政策冲击的充分感知和适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消费者信心的不利冲击会有所缓解,此外,不同时点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冲击表现出分异趋势。因此,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以期有效塑造经济主体良好心理预期和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2022 Vol. 317 (1): 118-128 [
摘要
] (
467
)
HTML
(1 KB)
PDF
(1720 KB) (
2118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