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1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5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隋筱童, 张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确立,是根据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的。民主革命时期全力保障革命根据地建设与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解放思想,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建设高水平开放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新概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基本经济制度由单一所有制制度向基本经济制度体系转变的重大理论突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定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表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才能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21 Vol. 316 (12): 5-14 [摘要] ( 172 ) HTML (1 KB)  PDF (1176 KB)  ( 202 )
15 中国共产党百年扶贫工作的学术史回望与梳理
付文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并创造了脱贫攻坚史上的伟大奇迹。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扶贫工作展开了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围绕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主要内容、核心特色、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等话题产出了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念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同时,目前的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学理研究为顺利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提供学术支援,又要加强机制构建为推进“后贫困时代”的扶贫提供动力源泉。可以料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将在21世纪迎来新的突破。
2021 Vol. 316 (12): 15-24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1178 KB)  ( 317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25 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随机演化的视角
赵峰, 张建堡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之间的动态关系是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主流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般认为,技术进步是中性和无偏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技术进步一般会表现出资本生产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上升等特征,这即是马克思偏向型技术进步。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正呈现出这种技术进步特征,并影响中国经济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结构,表现为技术进步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资本积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GDP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朝着特定的技术偏向自我强化。其后果是,在一段时间后会带来资本过度积累、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失衡等问题,限制未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有必要革新中国技术进步路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辅之以需求侧管理的调节,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模式转换,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2021 Vol. 316 (12): 25-35 [摘要] ( 317 ) HTML (1 KB)  PDF (3292 KB)  ( 288 )
36 新技术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化效应研究
王娟, 刘志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面貌。新技术革命使一些常规性的、易编码的工作被替代,导致工作的极化:管理和专业性技术等高薪、高技能岗位及餐饮、个人护理等低薪、低技能岗位需求增加,而中等技能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下降,出现社会“空心化”现象。工作和收入极化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秩序,代表民粹主义的极右翼政党纷纷上台,以激进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打破了全球治理秩序。我国对新技术革命的后果应当予以充分关注,既要保证以技术革命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采取措施化解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极化风险。
2021 Vol. 316 (12): 36-48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1218 KB)  ( 47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9 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察
刘长明, 董庆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革命导师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条清缕析出剩余价值理论,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进而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显出共同富裕的学理和法理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视之,共同富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既然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那么,使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得到足够的份额、还富于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赋使命;夯实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彰显分配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常研常新的时代主题。
2021 Vol. 316 (12): 49-61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1205 KB)  ( 304 )
62 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侯为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当前我国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同于过去的“先富带后富”策略,而是具有新的内涵:一是提出共同富裕发展要求的出发点不同,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不同,三是共同富裕目标所蕴含的物质内容不同,四是衡量共同富裕的标准不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要构建收入分配的橄榄型格局,也要注重财产分配的合理化和相对均等化,还要注重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同步提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正确看待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区分主从关系、原生和衍生因素间的关系;要正确看待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确立政府在分配公平中的重要调节地位,在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
2021 Vol. 316 (12): 62-72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1183 KB)  ( 214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73 福克斯的“逆商品拜物教”批判及其困限
杨慧民, 宋路飞
基于社交媒体的数据商品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胁迫性。福克斯以拜物教与意识形态的互构共生为切入点,拓展和延续马克思拜物教的批判主题,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交媒体的“逆商品拜物教”特征,借以凸显当代资本主义日益加剧的数字异化境况以及资本剥削逻辑的延伸。但他将这一批判局限于社交媒体领域,割裂社交媒体与整个资本主义大生产体系的联系,不仅弱化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所具有的批判意义,还偏离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预判和建构原则。只有回到《资本论》总体语境中,通达社会整体性批判自觉与无产阶级自我革命的良性互动,才能穿透商品拜物教的魔力、真正挣脱拜物教观念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
2021 Vol. 316 (12): 73-81 [摘要] ( 170 ) HTML (1 KB)  PDF (1166 KB)  ( 195 )
       改革开放论坛
82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约束条件下的功能发挥与演进
付振奇, 陈淑云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其取得成效的原因却莫衷一是。通过梳理不同学科对产权功能的论述发现,看似曲折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背后有着合理的经济、社会与政治逻辑,不同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都是在考虑制度实践困境、国家能力状况、国家诉求特征等约束条件下的抉择,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在约束条件下适势推进制度变革,通过产权功能的逐次释放来提升制度绩效。农地产权功能发挥整体上经历了由单一到全面的过程,经济功能发挥具有渐进性特征,社会功能发挥经历了由强制性向规范性的转变,政治功能发挥日趋自主性。在三权分置改革推进过程中,可在产权功能全面发挥的框架下推进制度创新,同时畅通社会与国家的协商渠道,及时回应治理反馈,以提升制度改革绩效。
2021 Vol. 316 (12): 82-92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187 KB)  ( 198 )
93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刘自强, 张天
数字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与增收渠道产生深远影响,能够促进本地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农民收入的溢出、扩散效应还未显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来源的影响途径与作用效果各不相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提升,但无法推动资产性收入的提高。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增收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机会与工资水平来间接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吸纳农民实现稳定就业,提升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的涓滴效应,并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来促进农民资产性收入。
2021 Vol. 316 (12): 93-102 [摘要] ( 329 ) HTML (1 KB)  PDF (1367 KB)  ( 468 )
103 数字普惠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文红星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中小企业在传统融资中的劣势地位,发挥了普惠金融“普照之光”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将数字技术纳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环节,实现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政府的三方联动,共同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以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耗费更少的人力来撬动中小企业更多的信贷融资。
2021 Vol. 316 (12): 103-111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1156 KB)  ( 808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